清代王夫之※撰。三卷。卷一《诗译》,论《诗经》;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乃广义的诗论,是本书主体;卷三《南窗漫记》载录时人诗章。后人辑三者为一书。此书为诗歌理论批评专著。
此书论诗倡导“以意为主”,此乃针对宋代江西诗派、明代七子与竟陵派等“求形模,求比似,求词采,求故实”等形式主人流派与“立门庭与依傍门庭”之风气而发的。所谓“意”主要是指诗人独具的审美感情,所谓“己情之所自发”。“以意为主”重视的是诗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但“意”即情并不是孤立的,“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介也。”而“主”尚须有“宾”,主要指景,兼指语言形式。此书论诗基本上是围绕情与景这对审美范畴而展开的,颇多精见。情景关系是“以主待宾”,※即根据“己情之所自发”的需要,选取景物,使“烟云泉石”之景“寓意”而“灵”。采用前人的语言形式亦须符合“己情之所自发”的要求,否则亦属“无主之宾”。关于诗人创作构思,此书则提出“即景会心”※,即“景”在前,“会心”在后,强调诗人要对客观景物进行审美观照,进而把握其内在意蕴。这属于唯物的美学观。此书特别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又主张“观量”,都是以禅论诗,比喻诗人创作需有生活阅历,并“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唐诗评选》卷三),这样才会有真切的主观体验,“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于诗人创作构思此书还重视“势”,所谓“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神理”是指诗人所遵循的艺术思维规律,它在诗意中的表现形态——感情逻辑与意象结构就是“势”。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取势”,才能充分表现“意”。对于诗歌作品则主张“情景妙合无垠”,这里的“情”是指诗的审美感情,“景”是诗的审美物象。情与景是互相融合、不可分离的。“神者”即最高境界是“妙合无垠”,二者浑然一体。其“巧者”则分为“情中景”与“景中情”※。“情中景”是以抒发审美感情为主,但亦隐约显示出审美物象,并非纯抒情。“景中情”是突出审美物象,以景寓情。情景相合则为意境。此外,书中还论及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辩证法,并以《诗·小雅·采薇》为例。这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由于哀与乐的相互映衬,而使“哀”因“乐景”而益哀,“乐”因“哀景”而益乐。此书又特别强调诗人创作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反对“才一立门庭,则但有其局格,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因为“心灵人所自有,而不相贷”。这样诗才能“曲写心灵,动兴观群怨”。对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怨说※,书中又有新的发挥:“‘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这就把兴观群怨相互贯通起来,呈现为开放性结构。此著前两卷理论性之深刻在清代诗话中是罕见的,足可与叶燮※《原诗》※相比,虽然不及后者系统。
此著于清代道光年间邓显鹤刻本《船山遗书》前《船山著述目录》已著录,乃三卷本,后曾国藩金陵刊本《船山遗书》据以收入。今戴鸿森《姜斋诗话笺记》三卷本,附有笺注及按语,较为精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此外还有合《诗译》与《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为同名书之二卷本,有光绪年间《谈艺珠丛》本,丁福保《清诗话》※乃据以收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