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清代叶燮※著。四卷。前有沈珩所作序。该诗话条理系统,内容丰富,全书分内、外篇(各分上下),“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辩也。”(沈珩序)《昭代丛书》曾并作一卷。《原诗》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诗歌发展源流及创作诸问题的诗论之著。与一般的诗话不同,它“是作论之体,非评诗之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其理论性、系统性、针对性而言,在诗话中十分罕见,有人将它与《文心雕龙》相并列。书后有同乡沈楙德跋,也盛赞《原诗》之论。

诗话首先针对明代诗坛上复古摹拟之风及猎奇标新的弊病,推溯诗歌的发展源流及本质,从而进行批评。对于诗歌的发展,认为“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反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诗歌是连续发展变化的,“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在发展中,后代对前代的诗歌,也有“因”、“革”等扬弃关系,在继承基础上变化发展,这是诗歌的规律。若盲目复古或一概排斥前人,则“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作者辩证地提出了“正”、“变”、“因”、“革”,谈到了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虽然这些名词并非作者新创,但却是第一次辩证、全面地用以论述诗歌发展规律,集中体现出只有继承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诗歌永葆青春的发展观点。“后人无前人,何以有其端绪;前人无后人,何以竟其引申乎?”确是至理之论。对于诗歌的本质,《原诗》继承了“言志”的传统诗说,又能比较正确地解释诗歌的发生:“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置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当先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只有诗人自己有所感触,才能写出新意。诗人的感触又从何而来呢?作者认为“盖天地有自然之文章,随我之所触而宣之,必有克肖其自然者,为至文以立极。”这又强调了诗人的感触来自生活,必须重视“诗外功夫”的唯物主义主张。这显然本诸《乐记》、《毛诗序》、《文心雕龙》、《诗品》中有关情物关系的观点,但却能更加辩证、全面地分析诗歌本质,更加强调自然生活的重要,并以此批判复古摹仿等弊病。就这样,诗话从诗歌继承发展的规律及诗歌本质两方面击中了复古主义的要害。同时也纠正了过去大多数的诗话诗论“评杂而无章,纷而不一”之弊。至于作者在论述诗歌正变盛衰原因时归之于诗人个人作用,“力大者大变,力小者小变”,则显得偏颇。

其次,《原诗》又围绕诗歌创作中主、客观因素,论述了诗歌从构思到写作的全过程。首论创作中主、客观条件,就客观条件而言,作者将世界万事万物概括为“理、事、情”※:“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这是诗歌构成的基本材料,但并非有了材料就能写出诗来,还需要诗人具备主观条件。于是诗话又提出了“才”、“胆”、“识”、“力”※四要素。有了这四者,客观世界“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这是作诗的必备条件。接着,又论述了诗歌的创作过程。诗歌是艺术,必须通过“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形象思维来构成形象,达到“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溟漠恍惚之境”。一般认为,文论中“形象思维”的命题最早是19世纪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提出来的,而比他早两百多年的叶燮也已经在这里提出了“形象”、“思维”,而且两者含义十分接近。关于如何通过形象思维来具体创作,叶燮从唐代韩愈《原道》中“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和金代王若虚论文“定体则无,大体则有”中受到启示,提出了“定位”与“虚名”※的命题,强调诗歌之法既是“活法”(虚名),又是“死法”(定位)。诗人必须辩证地对待“法”:“虚名不可以为有,定位不可以为无。”叶燮的文学批评观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认为对待任何诗歌不能“以一字之褒贬以定其评”,而“固当详其本末”,要全面分析,客观评价;二是认为文学批评应有客观标准,不能因人而异,那种“在杜则可,在他人则不可”的见人不见诗的评论,是不足取的,而应该“一以文为断”,根据诗歌本身来评定优劣。在这样的观点指导下,诗话对许多诗人诗作作了较确切的评价。由于《原诗》作者生活于封建时代,因而在论述中也有缺陷,如他所认为的“理”、“事”、“情”等主要是有关封建政教、文人生活的内容,论文学发展时有循环论思想。在具体品评中,也有偏颇之处。但总的讲,瑕不掩瑜。《原诗》力矫文坛弊端,当时在吴中一带尚有影响,其弟子沈德潜※《说诗晬语》※与薛雪※《一瓢诗话》※对原诗观点均有所继承发展。但由于叶燮本身地位低微,所论又得罪“时贤”,故影响并不深远,甚至遭到冷遇。直至今日其不朽价值才为人们重视。

《原诗》版本较多,有二弃草堂本,《昭代丛书》本、《清诗话》※本等。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霍松林校注的《原诗》(与《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合刊)。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还出版了蒋凡著的《叶燮和原诗》,作专门研究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