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诗传续录


清代刘大勤编,为问答体,由刘大勤问,王士禛※答。一卷六十二则。刘大勤师从王士禛,该诗话即为刘大勤记述王士禛答问论诗之语。王士禛所居鱼子山下有鱼子水,山上有古夫于亭,因而此书又名《古夫于亭诗问》;此前因有郎廷槐所编《师友诗传录》※,所以此书也称《诗友诗传续录》。各种版本内容或有多寡之分,有仅四十则者,如《谈艺珠丛》、《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等;有六十则者,如《清诗话》※本(郭绍虞《前言》谓该本取六十二问之足本,似有误);另有《诗问》四卷本,其卷四即为是书,共六十二则、最为完备。

王士禛论诗讲求神韵,却也并非一概而论。刘大勤问:“《唐贤三昧集序》‘羚羊挂角’云云,即音流弦外之旨否?间有议论痛快,或以序事体为诗者,与此相妨否?”王士禛在《唐贤三昧集序》中对于宋代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议论很赞同,对唐代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说也极推崇,所以在回答中除重复这一以禅理喻诗的主张外,又总结说:“至于议论叙事,自别是一体。故仆尝云,五七言有二体,田园丘壑,当学陶、韦;铺叙感慨,当学杜子美《北征》等篇也。”诗歌的艺术表现当服从于其内容,这表明他的神韵是有范围的,并非不顾诗歌内容的唯美理论。此外,王士禛纠正张实居“修辞为要”说,论诗认为:“以意为主,以辞辅之,不可先辞后意。”这种不以辞害意的主张虽非王士禛首倡,却也表明他对诗歌内容是重视的。

清初诗坛有宗唐模宋之争,王士禛基本倾向于严羽“当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籍;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此其所以不及,非关厚薄。”他将宋人说理之诗谓之“旁门”,以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诠”为根据。这些议论都可以看成是他神韵说的基础。在讨论诗歌的章法、句法、平仄、用韵、用典等具体作法时,王士禛多用前人诗句或名篇为例阐述,对一些较难说清的问题,他的回答不拘泥于一种成见,而重在启发问者的感悟。如问:“律诗中二联,必因分情与景耶?抑可不拘耶?”答:“不论者非,拘泥者亦非。大概二联中须有次第,有开合。”对于作诗要否“苦思”的问题,作者回答也是留有余地的:“苦思自不可少。然人各有能有不能,要各随其性之所近,不可强同。”这些议论或是经验之谈,可为研究者探讨。至于他对于“格谓品格,韵谓风神”※的阐释语,每为后人研究神韵说者所重视。诗话中还有一些品评前代诗家之语,皆可为治文学史者所取资。诗话中或有疏漏,《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云:“至‘辨桃无绿叶,认杏有青枝’,乃石延年诗,而云晚唐作……引证偶误,又其小焉者矣。”

《师友诗传续录》有《诗问》四卷本、《四库全书》抄本、《谈艺珠丛》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经香阁》本、《连云阁》本、《诗法萃编》本、《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本等。周维德笺注《诗问四种》本,其《诗问》卷四即此书,最为详瞻,齐鲁书社1985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