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河间诗话


清代纪※昀著。三卷。本诗话由清人邵承照辑录纪昀论诗之语而成。全书分内、外篇。内篇系辑录纪的文集中序跋之论诗者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简明目录》中之议论而成。内篇又分上下卷,卷上为总论、六朝、唐、五代、宋,卷下为金、元、明、清部分。外篇分为寓言、纪事、纪物、题壁、题画、题扇、纪梦、纪仙、纪鬼、纪狐、纪怪、纪乩十二类,系抄录《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而成。

纪昀主张“诗本性情者也”与“诗言志”※统一。就言性情说,要求诗歌表达诗人的真实感情,由诗可以见诗人之为人;由言志论,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而这二者的统一则在于诗人的品格修养。纪昀认为“文章格律与世俱变,有一变必有一弊,弊极而变又生焉,互相激互相救也”。诗歌的发展就是通过这种变与弊的交互转化而进行。如唐末诗猥琐,宋杨亿、刘大年变而为典丽,而典丽又生出靡的弊病,欧阳修、梅尧臣再变而平畅,但其缺点是率易,又需要变,如此下去,以至无穷。纪昀认为后世诗歌创作不出“拟议”、“变化”两途。从拟议言,最突出者莫过于高启;由变化言莫过于杨维桢。在纪昀看来,作诗既要有拟议以合法,又要有变化以自立,“必心灵自运,而后能不立一法,不离一法”。他指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其思濬发于性情,其意陶镕于学问。凡物色之感于外与喜怒哀乐之动于中者两相薄而发为歌,如风水相遭,自然成文,又如泉石相舂,自然成响”。从创作主体而论,必须性情与学问兼俱,而在创作时,主体的情感与客体的物色互相感发,兴会而成,自自然然。纪昀指出,诗的风格决定于诗人的人品学问,“躁竞之士不能为恬淡之习”;诗歌流派的出现是必然的,各种流派都有其特长,“不相摄亦不相胜也”。纪昀对大量的诗人都有具体的评论,因而这部诗话可以看作一部诗歌史论著。

《纪河间诗话》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