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翁方纲※著。八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前五卷评唐、宋、金元诗,第六卷为“渔洋评杜摘记”,第七卷解说“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第八卷解说“王文简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系评诗、论诗专著。翁方纲论诗倡导肌理说※,认为诗“衷诸理而已”,又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言志集序》)可见其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两个层次。“义理”指六经学问,要求内容质实,“文理”指章法、句法、字法、律法,要求细腻。此书乃以实例说明“肌理说”涵义。如评杜甫“欲以文树道教”,“羽翼经训,为风骚之本”(卷一),是指“义理”,评韩愈诗有“极质实处,直接六经之脉”(卷二),亦是着眼“义理”。评“宋诗妙境在实处”,指“义理”,而评宋诗“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卷四),则指“文理”,批评“周草窗诗,肌理颇粗”(卷五)是从反面主张“文理”应细腻。翁方纲之标举肌理说,一是旨在补救王士禛神韵说※之空寂,一是批评格调说※之模拟。书中云:“愚尝谓空同、沧溟以‘格调’论诗,而渔洋变其说,曰‘神韵’,‘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渔洋意中,盖纯以脱化超逸为主。而不知古作者各有实际,岂容一概相量乎?”(卷六)“实际”即“肌理”,欲补救神韵之“空旷”(卷八)。又云:“至明人始尚伪体,至李、何一辈出,而真诗亡矣”(卷八),则是针对明七子格调之模拟而发的。但翁氏反对七子模拟唐诗,其本身却模拟宋诗肌理。张维屏于跋中称此书考订精、用心勤、持论正,前两点大致不错,后一点则未必。总的看,此书理论价值不高,但对晚清学人诗派产生影响。此书有嘉庆二十年(1815)本。今通行本为陈迩冬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