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诗话


清代梁章钜※著。两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冬,作者就养温州署中,拟辑纂《东瓯诗话》,因城中难得借书之家,亦无可谈艺之友,遂罢。次年,作者的门生魏源亦为游雁荡而留住署中,建议梁章钜辑《雁荡诗话》。时作者适得曾唯所辑《广雁荡山志》。《广雁荡山志》“详赡为各旧志之冠”,“因即详翻此志有与诗、事相涉者,披郤导,搜沉掇论,参以旁书,纬以己意,费月余日之力成若干条,以示廖南屏,复为补勘一过,覆视之,亦斐然可观,因付胥录成小帙,或可增导游之助,亦间补志乘之遗”(《自序》)。诗话的成因、经过、目的大抵如此。

《雁荡诗话》凡六十八条,登载不少与雁荡有关的诗作。卷上四十二条,分别以人物或名胜立目。人物始于唐贯休,止于明倪鸿范。卷下二十六条,前十八条始于清朱彝尊※,止于梁章钜等游雁荡诸作,记作者本人及其师友、门生、弟妇、儿女的诗与事占多数条目。另有六条记雁荡异闻而有诗可征引者。最后两条一为赋、一为铭,实为《诗话》之附录。卷上“贯休条”:“贯休偈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十四字实足千古。雨’三字尤为妙,乃长年如此。‘”,非雨也。盖非亲历其境者不能如此形容,亦非深于宴坐之功者不能如此悟彻矣。”《诗话》评点雁荡诗多类此。

这部诗话的价值还在于辨证了与雁荡有关的史实名物。梁章钜认为雁荡山实即《隋书·地理志》所载的永嘉郡内的芙蓉山,“雁荡”不过是俗名而已,而沈括所谓雁荡山始见于宋祥符中之说是错误的,作者还举叶适“雁荡初传唤唐世”诗为证,指出“同一宋人之言,而一可信一不可信如此”(卷下“大通碑”条)。卷上“郑少谷”条说:“北雁荡即雁荡也。昔人以平阳仙姑洞诸景略似此山称为南雁荡,因以此为北雁荡。且以白石山为中雁荡,遂称‘三雁’。近人多不采其说。据(少谷)此诗,则知前明已有此称矣。”此外“谢公山”条指出谢公山非灵运屐齿所履之山,而别有一谢;“大通碑”非梁昭明太子所撰,都言之有据。梁章钜对缺乏充分证据的记,则采取存疑的态度。卷上“杜审言”条引用三则诗文,疑杜审言题字于雁荡,后为秋水所淹,然而“两浙金石志”不录,尽管已有三证,乃不可尽信,因此论雁荡诗仍以贯休为首。至于“秦桧了堂诗”、“郑少谷”等条,佚闻遗事,则可资谈助,添游山之趣。

《雁荡诗话》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该本卷首有昆明赵光《序》、梁章钜的门生邵阳魏源《序》及作者《自序》,篇末有小门生任位俊、任超俊《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