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陈沆※撰。四卷。陈沆写作《诗比兴笺》的目的,是想用笺释《诗经》的方法,来笺释两汉、魏、晋以至唐人的诗歌作品,说明“比兴”这种表现方法在古典诗歌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著名诗篇,体会作者的深意。关于“比兴”,朱熹在其《诗集传》中曾做过解释,他说:“比者,以他物比此物也”;“兴者,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与“赋”一样,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之一,《诗经》里有很多篇章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深远寄托的。这种形式最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因此也就为历来的作家经常运用。但是,这类诗歌的写法,最常用的是“托物取喻”和“借物发端”,对于诗歌的创作本意,读者不容易直接了解,因而有笺释的必要。
《诗比兴笺》选择了一般公认为属于“比兴”体的汉魏乐府、古诗以及六朝、唐代的五、七言古诗共四百多首,作为笺释的对象。其中,卷一、卷二为汉魏六朝的作品,卷三、卷四是唐代的作品。此书选释作品的范围虽然比较宽,时间跨度也大;但对作品的选择却极为严谨,所入选的古诗,基本上都采用了“比兴”这一写作手法。唐代只选陈子昂、张九龄、王维、储光羲、王昌龄、高适、李白、杜甫、韦应物、韩愈、李贺、李商隐等十二家,六朝选阮籍、傅玄、潘岳、刘琨、郭璞、陶渊明、鲍照、江淹、庾信等九家,汉魏选汉鼓吹词铙歌十八曲、枚乘古诗九首(即古诗十九首前九章)、苏武留别妻诗一首及别李陵诗三首、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古诗余篇十首(即古诗十九首中除枚乘九章在外)、乐府古辞七篇、孔融杂诗一首、曹操短歌行一篇、曹植诗三首、繁钦定情诗一首。对于这些诗歌,作者都一一作了笺释,笺释文字置于每首诗作之后;而在每位诗人或每组作品题下,有时对诗人和作品还有总介绍。如在“古诗十篇笺”下写道:“十九首中,枚叔九篇,已笺于前,其余十篇,有太初以前,有东京以后,有傅毅所造。作者非一,情性无二。国风不皆姓氏,而逆志无取游词,故复笺其旨归,毋云诗不关理。”这不仅说明他已把“古诗十九首”的前九篇归于枚乘名下,而且认定后十篇的作者并非一人。当然,其笺释着重于对诗篇主题思想的阐述和分析,而不斤斤于文字训詀的考释;因此,对所选各诗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研究得相当详细,并根据这些具体情况,结合诗篇内容,探索作者的本意。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明确了解这些运用了比兴艺术手法的诗作。如该书卷一选曹操《短歌行》一首,其后笺云:“《文选》‘明明如月”一解,在‘呦呦鹿鸣’之下,文意颇阂。今依《宋书·乐志》更正。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但亮节慷慨,无烦笺释,故止录此一篇。”这段话明确揭示了曹操写作《短歌行》的本意,纠正了前人对于这一诗篇的误解与偏见。毋庸讳言,书中也有些地方因主观臆测而流于穿凿附会,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必须注意的。
该书前有魏源于咸丰四年作的序,“序”文对该书评价甚高,且说与自己的《诗古微》可互相补充。书后有彭祖贤于光绪九年写的跋。此书初刻于咸丰五年,重刻于光绪九年。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光绪本断句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利用原纸型重印,并用咸丰本加以核对,改正了若干错字,书后附有“校刊记”一篇。另外,此书一说系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沉名义刊行。此说证据不足,似系传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