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堂诗话


清代谢堃※著。八卷。二百五十五条皆论诗、评诗语。出入古今,以今为主,有评论诗之得失者,有考究源流者,有讲明诗艺旨趣者,有叙录诗人佚事趣闻者。在写法上不拘一格,作者《自叙》指出:“夫诗话者,话主而诗宾也。窃观时贤作诗话者,则曰某人有某句云云,此实非诗话正宗,乃唐人摘句图例也。其时病榻初移,岭梅乍吐,审阅诸书,忝以己意,凡三阅月得诗话八卷。为数十年知己而言,非所与时贤争胜而成书也。”可知此诗话为作者数十年与师友应答酬唱评诗论诗之总结。作者提出“话主而诗宾”的观点极有见地,它强调诗话应该以评论诗歌、探讨诗艺为主要内容,此所谓“话主”;摘录佳篇妙句,固然有保存文献的价值,在诗话中亦不可少,但不应成为诗话的主要内容,而只是为了给评诗谈艺提供资料,此所谓“诗宾”。作者的这一基本观点反映出重视理论性、系统性与实录性的倾向,带有明显的理性辨析的色彩,这在清中叶为数众多的诗话中是不多见的。

谢堃论诗,以自然为尚。诗话中不仅屡屡列举当时诗人作品中流露出自然神韵的佳篇进行评析·而且还谈到作者对自然神韵之美的深刻理解:“余幼居村镇,一种自然之气不自知也,常思城市,遂移家附郡,见其舆马骈集,冠盖往来,信可乐也。集至京师,悟人才之众,遂动游兴,足迹将遍天下,览名山大川,自亦不知欲置身何所。客岁归来,仍居城外,觉一种自然之气,悠悠自得。曩所览名山大川,才人奇士,冠盖舆马,则恍然如梦。因悟幼读陶诗则倦,读岑嘉州诗则乐,读诗杜如入京师,读长吉、太白、义山之诗如览名山大川,奇珍异宝,目不暇接。年来复读陶诗,与仍居城外无异。”可见谢氏认为古今诗歌中的神奇灵秀,皆来之于山川田野中的自然之气。至情文章与绝妙诗篇中充盈着的也都是这种经过感悟与加工的自然之气。因此,他于古今诗人中最推崇陶渊明,于众多诗歌风格中最喜爱清新自然一派。这种诗学观点,既继承了清初王士禛※倡导的“神韵”淡远的诗歌传统,又融汇了清初顾炎武※、王夫之※等遣民诗人强调风骨功力的诗歌传统,因而显得较为成熟。清后期宋诗派诗人们的不少诗学观点也都是从这一诗学途径中发展出来的。谢堃虽无科名,但数十年中交游甚广,在其诗话中也留下了大量记载当时诗人行踪、诗作风格及诗歌流派的实录文字,对后人研究乾、嘉、道诗坛有着可贵的资料价值。

《春草堂诗话》始刻于道光二十年(1840),载于其《春草堂全集》中,版本较少,颇不易得。今被杜松柏《清诗话访佚初编》中影印收录,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