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皎然※对把握诗歌艺术精髓的特殊途径的概括。皎然在《诗式》※序言中讲:“夫诗人造极之旨,必在神诣,得之者妙无二门,失之者邈若千里,岂名言之所知乎?故工之愈精,鉴之愈寡,此古人所以长太息也。”《诗式》所谓的“神诣”,即指一种心神的冥会默契。皎然强调,诗歌艺术的真正精髓是极为精深微妙的,一般的“名言”根本无法企及,只有通过心神的冥会体悟才有可能把握住。“神诣”既适用于诗歌创作,也适用于诗歌欣赏。首先,诗人要“神诣”,以领会诗歌创作的深层艺术规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已从创作的角度谈到:“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其次,欣赏者更要“神诣”,以体悟诗歌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皎然在《诗式》中还讲过:“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其“意冥”与“神诣”涵义基本相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高标“妙悟”※,就是从皎然有关“神诣”的见解一脉相承而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