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思


唐代皎然※用以表述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苦心经营、艰难构思的心理状态的术语。语出自皎然《诗式》卷一:“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皎然论诗歌创作重视“自然”,但并不排斥“苦思”;只不过要求诗人能经过“苦思”,达到一种有如“不思而得”的不见雕琢斧凿痕迹的化境。对此皎然曾从“至苦而无迹”来概括。这种力求将“苦思”与“不思”,人为与自然统一起来的思想,包涵了一定的辩证因素;同时,也隐约地透露出了中唐以后诗歌创作风气的衍变,皎然在《诗议》中还曾讲过:“或曰,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于天真。此甚不然,固当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夫希世之珍,必出骊龙之颔,况通幽各变之文哉?但贵成章以后,有其易貌,若不思而得也。”其意思可与《诗式》所言相互印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