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诗文各有体,不可相逾

诗文各有体,不可相逾


诗文各有体,不可相逾,是著名宋代诗人陈师道在《后山诗话》※里提出的理论观点。其核心意思是:诗、文各有不同的体式,各有不同结构,表现方法和审美习惯,不能互相替代和混淆,否则,就违反了形式规律,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后山诗话》说:“黄鲁直云:‘杜之诗法出审言,句法出庾信,但过之尔。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这里,陈师道只是转述了黄庭坚的观点,杜甫作为诗圣,自有其诗法;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自有其文法,两者各得其所。但是,韩愈以文法作诗,杜甫以诗法作文,违反了诗、文各有固定体式的美学结构,以致韩愈以文为诗,杜甫以诗为文,所作诗、文,均为不工,韩愈、杜甫这样的大家况且如此,其他诗文作者何足道哉!同样的思想和内容,陈师道除转述黄庭坚的意思外,《后山诗话》还一再强调,诗、词亦各有体,同样不可相逾,否则,虽极天下之工,终非本色。《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诗、词、文各有体式结构,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习惯及不可相逾的理论,是在对当时创作经验的总结中发现的,这一发现,不仅对各种文体形式美学的探讨有深化作用,且影响了整个宋代诗论和词论,后世,直至晚清,人们喜欢分“词人之词”、“诗人之词”、“学人之词”,事实上,都表示诗与词、文与词和学问考证与词,在文学形式和创造法则上的侵界,其美学类型和创造方法不容相混的理论,即肇源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