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不厌改


诗文不厌改,是宋人何薳在《春渚纪闻》※里提出的文学命题。《春渚纪闻》说“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薳尝于文忠公诸生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何薳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例,反复说明文不厌改,虽大手笔,亦不以一时笔快为定的道理,强调了在诗美创造过程中修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何薳的这一思想,也是整个宋代作家共同的认识。如王直方的《王直方诗话》※说:“山谷与余诗云:‘百叶湘桃苦恼人。’又云;‘欲作短歌凭阿素,丁宁夸与落花风。’其后改‘苦恼’作‘触拨’,改‘歌’作‘章’,改‘丁宁’作‘缓歌’。余以为诗不厌多改。”王直方诗不厌多改举黄庭坚为例,不著撰人的《漫叟诗话》※则举杜甫为例:“‘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李商老云:‘尝见徐师川说,一士大夫家有老杜墨迹,其初云:‘桃花欲共杨花语’,自以淡墨改三字,乃知古人字不厌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锻月炼之语?’”吕本中的《童蒙诗训》※也同样以老杜为例子,说明文宜频改的道理:“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近世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鲁直长年多改定前作,此可见大略。如《宋室挽》诗云:‘天网恢中复,宾筵禁列侯’,后乃改云:‘属举左官律,不通宋室侯’,此工夫自不同矣。”诗文不厌改,是从唐宋著名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之所以成为宋代作家的共识,除了是以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为例,具号召性和典型意义以外,更取决于这一理论命题在创作实践中屡试不爽的应用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