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乔※重视诗反映诗人之真情、个性的命题。吴乔《围炉诗话》※记有人问他说:“先生每言诗中须有人,乃得成诗。此说前贤未有,何自而来?”吴乔答曰:“……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夫子言诗,亦不出于哀乐之情也。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故读渊明、康乐、太白、子美集,皆可想见其心术行已,境遇学问。”由此可知,诗中有人是有诗人因客观境遇之穷通而产生的“哀乐之情”而表现于诗中,亦有诗人平时之“心术行已”、“境遇学问”反映于诗中,故诗中有诗人之个性、情操等。吴乔又指出“诗中有人”,是因为“诗出于人”,如“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于君亲兄弟、朋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以诗发其胸臆,有德者必有言”。这里一方面提出了加强诗人主观修养问题,这是保证诗意淳正的关键;一方面也强调诗如其人,有何等样的人有何等样的诗意。吴乔标举“诗中须有人”,主要针对明七子“陈言剿句,万篇一篇,万人一人,了不知作者为何等人”之“诗中无人”的弊端而发的。明七子盲目拟古,一些作品无自己的真情,无独有的个性,读其诗而不见其人。此外一些应酬诗、祝寿诗被吴乔所贬斥,所谓“惟人事之用者,同于肩酒榼,不足为诗”,其因亦在于“诗中无人”。吴乔此命题有反对拟古、反对矫情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