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叶矫然※论诗歌创作表现方法的命题。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说:“诗心与人品不同。人欲直而诗欲曲,人欲朴而诗欲巧,人欲真实而诗欲形似。盖直则意尽,曲则耐思;朴则疑野,巧则多趣;真实则近凝滞,形似则工兴比。”人品指人的品德、做人的准则,人品要正直、朴实、真实无伪,这是历来公认的美德。诗心指作诗时的用心、构思的技巧。诗不能像平常说话那样直来直去,言止意尽,而必须在精炼的语言中表现出丰富的意蕴,使人思而得之,愈咀嚼愈觉回味无穷。诗也不能质朴无华,必须使用巧妙的构思,巧妙的语言,使人读起来有兴趣,爱不忍释。“人欲真实而诗欲形似”一句,不是说诗不要真实,而说诗中不能只用赋体,要善于运用比兴,因为比兴可以更好地启发读者去思索、去想象,不致于局限、“凝滞”在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中,而是透过诗的词句,受到感染,受到启发。在这段话稍后,叶矫然又说:“诗贵神似,形似末也。”并说南唐画家徐熙所画花卉,意在不似,有高于似者,是谓神似。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很好地表现事物之形,更能深入地揭示其神。在古代诗话中,有不少人论述到诗与人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诗如其人,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奸佞之人也往往有佳构美篇。叶矫然虽然认为作诗构思的方法与立身处世的准则不同,但他接着又说:“要其旨统归于温厚和平,则人品诗心一揆也。”认为人品与诗心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一致之处,两方面都谈到了,避免了偏颇之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