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横撇/横钩、点、竖、横折、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①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②古同“烙”,烙印。

③姓。


名词

1.鸟名 owlet。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鸱。 —— 《说文》。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

雒诵(反复诵读)

2.通“骆”。白鬃的黑马。

black horse with white mane;

3.古都邑名 Luo city。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4.古地名。西汉时置为雒县。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三国时刘备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 Luo county。今址四川省广汉县北。

5.印烙。后作“烙”。

brand;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 《庄子》

6.通“络”。用网状物兜住头。

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 —— 《庄子·马蹄》


〔雒〕字拼音是(luò),部首是隹部,总笔画是14画

〔雒〕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各、隹”,五行属火。

〔雒〕字仓颉码是HROG,五笔是TKWY,四角号码是20615,郑码是RSJN,中文电码是7170,区位码是8635

〔雒〕字的UNICODE是U+96D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8610,UTF-32:000096D2,UTF-8:E9 9B 92。

〔雒〕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775

〔雒〕字异体字是洛、烙、讎、𩁗

字源字形

雒(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雒(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雒(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雒(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雒(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雒(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上反切盧各切頁碼111頁,第13字續丁孫

雒鵋䳢也。从隹各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七反切勒託反頁碼291頁,第7行,第1字述

雒鵋䳢也。從隹各聲。

臣鍇按:《爾雅》注云:「江東呼爲鶹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上反切盧各切古音第五部頁碼562頁,第2字許惟賢第251頁,第4

雒忌欺也。

各本作鵋䳢。今考《爾雅音義》。當作忌欺。《釋鳥》曰:鵅,鵋䳢。玄應引作忌欺。《釋鳥》又曰:怪鴟。舍人曰:謂鵂鶹也。南陽名鉤鵅。一名忌欺。然則忌欺與怪鴟一物。玄應以爲關西名訓矦。關東名訓狐。皆此也。按《萑部》𨾦舊,舊畱。不云卽雒。未知許意爲一不。鵅卽雒字。各家音格。但今江蘇此鳥尙呼鉤雒鴟。雒音同洛。則音格者南北語異耳。又按自魏黃初以前伊雒字皆作此。與雍州渭洛字迥判。曹丕云:漢忌水。改洛爲雒。欺世之言也。詳《水部》。

从隹。各聲。

盧各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假為雒水。洛為長洛。

假為雒陽用,雒陽不應作洛。

雒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19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297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233頁
4說文校箋第147頁,第15字
5說文考正第141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49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856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2006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725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88頁,第13字
11標注說文第144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109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004頁【補遺】第16591頁
14通訓定聲第1812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89頁【崇文】第1153頁
16說文句讀第420頁
17章授筆記第159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8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374頁,第3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中 部首:隹部

武英殿刻本: 第3270頁,第20

同文書局本: 第1367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1356頁,第11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𡘋音洛。《說文》:鵒䳢也。从隹,各聲。《釋名》:雅雒也。爲之難,人將爲之,雒雒然憚之也。

又,馬名。《詩・魯頌》:有駵有雒。【傳】黑身白𩯓曰雒。【釋文】雒,音洛,本作駱。

又,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

又,國名。《左傳・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〇【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經弘農至河南鞏縣,雒戎因此而名也。

又,雒陽縣,屬河南郡。《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改爲雒字也。《正字通》:楊愼曰:《春秋》書雒戎,《左傳》凡洛皆作雒,非後漢始改也。〇【按】魚氏說必有所本,故師古从之。《左傳》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

又,雒縣,屬廣漢郡。《前漢・地理志》〔註〕: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又,姓。《後漢・南蠻傳》:徵側者,麊泠縣雒將之女。

又,與絡通。《莊子・馬蹄篇》:刻之雒之。【註】雒同「絡」。

又,與額同。《前漢・韓嫣傳》:子增封龍雒侯。【註】雒,或作額。

注解

〔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隹部

〔雒〕字拼音是luò,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各、隹,五行属

〔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uò] ⑴ 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⑵ 古同“烙”,烙印。⑶ 姓。

国语辞典

1.河川名。即洛河。源出大陆地区陕西省雒南县冢岭山,流经河南省巩县注入黄河。

2.姓。如明代有雒佥。

两岸词典

1.鸟名。性凶猛。

2.用于地名。雒水,水名,源于陕西雒源。魏人变“雒”为“洛”,二字遂相通。

3.姓。

翻译

black horse with white mane ängstlich, furchtsam , Luo (Eig, Fam) cheval noir à crinière blanche, rivière Luo (Shaanxi)​, (nom de famill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