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


清代王士禛※评论《竹枝词》的借用语,见其《渔洋诗话》※卷上:“《竹枝》古称刘梦得、杨廉夫,近彭羡门尤工此体。如《广州竹枝》云:‘木绵花上鹧鸪啼,木绵花下牵郎衣。欲行未行不忍别,落红没尽郎马蹄。’‘半年水宿半山居,冬采香根夏采珠。珠好须从蚌中觅,香烧还仗博山炉。’山阴徐鍼伯调《越中竹枝》云:‘句践城南春水生,水中斗鸭自呼名。伯劳飞迟燕飞疾,郎进城时依出城。’皆本色语也。”卷下论闽诗派林鸿、高棅等人诗,也有“能自见本色耳”之语。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本色是“本来的颜色”之义,后成为美学术语,即不事雕饰、保全天趣的文学语言或艺术风格,被广泛地运用于诗词与戏曲的批评中。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竹枝词》原为巴渝(今四川东部沿江一带)民歌,七言四句,有如七绝。唐刘禹锡依调填词,广为流传,逐渐为文人所接受。王士禛盛称彭孙遹所作《广州竹枝》,借用“本色”一语评价,显示了他对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的赞美,这对于我们把握其所倡神韵说※的内涵是有帮助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