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

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


清代方贞观※着眼创作主体论诗歌创作风格倾向的术语。其《方南堂先生辍锻录》※开宗明义即曰:“有诗人之诗,有学人之诗,有才人之诗”。进而从创作主体“诗人”、“学人”、“才人”之不同出发,指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倾向。所谓“才人之诗”指“崇论宏议,驰骋纵横,富赡标鲜,得之顷刻”。也就是一任才气灵感去作诗。方氏认为“才人之诗”“角胜于当场,则惊奇仰异;咀含于闲暇,则时过境非”。内容单薄,功力不深,只可惊四筵而难以适独坐。故引佛家语,目为“终属小乘,不证如来大道”。所谓“学人之诗”指“博闻强识,好学深思”,“功力”亦深,也“应声律而舞合节”,即以“学问”“功力”见长。但其弊在“天分有限”,也就是说缺少作诗的才力和灵感,故“究之其胜人处,即其逊人处”。好像“佛门戒子”,“死守威仪,终是钝根长老,安能一性圆明”。而“诗人之诗”,则“心地空明,有绝人之智慧;意度高远,无物类之牵缠。诗书名物,别有领会;山川花鸟,关我性情”,故其诗“信手拈来,言近旨远,笔短意长,聆之声希,咀之味永”。兼有“才人”和“学人”之长,而又能融化领会,构成一种空明灵动,诗意深厚,耐人咀嚼的诗歌境界。对这种“诗人之诗”,方氏以为“此禅宗之心印,风雅之正传也”,极力推崇。他认为唐诗正是“诗人之诗”的典范,故论诗“独以唐人为归”。方氏此说显然吸取了司空图,严羽※的诗学观点,而又有所发挥强调。在肯定严羽“别才”※、“别趣”※为“说诗之妙谛”后,又强调“作诗者无学问、理解,终是俗人之谈,不足供士大夫之一笑”。其主旨在力避“才人之诗”的浅率单薄,“学人之诗”的冗繁呆板,融两者之长,统一于“诗人之诗”。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好才力、学问与诗歌创作的关系问题。对此,清初钱谦益即有“诗人之诗”与“儒者之诗”之说;黄宗羲提出“古来论诗有二:有文人之诗,有诗人之诗。文人由学力所成,诗人从锻炼而得”。(《后苇碧轩诗序》)后于方氏的陈衍※观察总结了“格调”、“性灵”、“肌理”诸派得失利弊后进而提出“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近代诗钞序》)的主张。由此,方贞观的“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之说,是上承钱、黄之论而加以明确系统地阐述,下启陈衍“合一”之论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