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四失


清人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分析宋、元以后诗坛存在的几种现象而提出的诗人创作得失语:“宋以后诗人有四美焉:“曰博,曰新,曰切,曰巧。既美矣,失亦随之。学虽博,气不清也,不清则无音节;文虽新,词不雅也,不雅则无气象;且也切而无味,则象外之境穷;巧而无情,则言中之意尽。”汪氏首先肯定了诗歌的四美:博、新、切、巧运用得好,可足为诗歌之美,然而宋元以后的诗歌创作,往往搬故实、掉书袋,则名博而实杂;多用新词而流于鄙俗,则虽新却伤大雅;咏事咏物切肖其貌,就短韵味、少蕴藉,一览无余;纤巧为文,作者的情感脉动难以寻找,言尽意尽,就违背了“风、雅、颂、赋、比、兴”的儒家诗学“六义”。汪氏所提出的这“四失”,恰恰是宋元以来直至清代诗歌创作中的通病。一句话,正因为“四美”带来的“四失”使诗歌失去了汉魏唐人之作的雄浑气象,出现了当时“四失”在诗歌创作中比比皆是的现象。要医治这些弊端,汪氏指出了“其旨远,其词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可与言诗”的对策。当然,倘若过分强调“曲而中”、“肆而隐”,则也会使诗歌晦涩朦胧、难见性情,然而汪氏也重视一个“情”字,他为陆机“诗缘情而绮靡”一说辩诬以及高倡“一人有一人之诗,一时有一时之诗,故诵其诗,可以知其人,论其世也”的主张,都是对疗救“四失”的补充说明,也都是具有美学意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