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刘熙载※对绝句创作方法的概括。语出《诗概》※:“绝句意法,无论先宽后紧,先紧后宽,总须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至其妙用,惟在借端托寓而已。”熙载认为绝句的根本特点是“小中见大”。这与自然界的现象十分相似。正如“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是“造物之借端托寓”一样,绝句的“以小见大”也是一种借端托寓。但是如何借端托寓,或曰借端托寓的具体技巧是什么呢?熙载认为,最好是“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是深得诗家三昧的精辟之见。应该指出,借端托寓的手法并不为绝句所专有,虽然它确实更多地在使用这种手法。在很大的程度上,诗的写作都是借端托寓的。事实上,熙载也有这样的看法,《诗概》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此三百五篇之遗意也。无论是寓义于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有借端托寓之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