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


作者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仪卿,一字丹邱,邵武(今属福建)人,约活动于宋宁宗(1195—1224在位)、宋理宗(1225—1264在位)年间。一生未仕,长年隐居乡里。南宋著名诗论家,有《沧浪吟卷》二卷、《沧浪诗话》一卷。郭绍虞考证,诗话成书年代当在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左右。《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的诗话著作,影响也最大。《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为它作注释的有四种:清人胡鉴《沧浪诗话注》、王玮庆《沧浪诗话补注》、近人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和今人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后者与清人何文焕《历代诗话》本同为今之通行本。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章,末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诗辨”主要对诗法、诗品、诗风以及诗的特质、学诗途径进行理论上的阐发,为全书总纲。“诗体”探讨《诗经》以来历代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诗法”研究发句、结句、对句、用字、使事、押韵、语忌,除俗等等诗歌写作的方法。“诗评”评论屈宋以来历代诗人诗作。“考证”是对一些诗篇的作者、文字、篇章、诗意、真伪、版本进行考辨。全书内容广泛,体系严密,是一部相当系统的诗歌理论、诗歌批评的著作。严羽论诗,主要针对宋诗的流弊而发。他最不满意苏黄和江西诗派的,就是“以文字为诗”的形式主义诗风和诗歌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毛病。他所提出的“别才别趣”说和“兴趣妙悟”说,构成了他的理论批评的核心。其含意有二:一、从“作诗”的角度说,即作什么诗才算好诗,他提倡“别趣”和“兴趣”。他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认为诗歌应有别于一般理论著作,诗人的情性融铸于诗歌整体形象之中,“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具有蕴藉深沉、情深感人的美学特点。二、从“学诗”的角度说,即怎样才能写出好诗,他强调“别材(才)”和“妙悟”。他说:“诗有别材(才),非关书也。”“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因此,他又强调一个“识”字。认为“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应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他认为诗人应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才能(艺术直感能力),能够对诗歌形象内含的情趣韵味作直接的领会和把握,从而写出富有审美情趣的好诗。严羽的上述理论,涉及诗歌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诗人审美意识活动的特殊规律性等问题,在古典美学理论上有很大建树。严羽的诗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他强调兴趣、妙悟、别材、别趣,启发了后代的神韵说、性灵说。他主张以盛唐为法,又为明清格调说所本。此外,在诗体、诗法、诗评等部分中,严羽着重探讨诗歌体制、流派、风格,研究诗歌作法,品评历代诗人诗作,所论虽然多偏于形式技巧方面,但多是针对江西诗派的流弊来说的,见解也多有独到之处。《沧浪诗话》一个显著的特色,是以禅喻诗,标榜禅悟。这固然是宋人论诗的一般风气,但在严羽笔下却得到了特别的强调。以禅理喻诗,确实有助于人们依循诗歌的特性去领悟诗歌的情致韵味。但严羽对禅学并不很精通,后来清人冯班著《严氏纠谬》,指出了他在禅学常识方面的一些错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