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增(生卒年不详),清初诗论家,字子能,号而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有《说唐诗》二十二卷,卷首为《与同学论诗之语》,清人张潮(1650—?)以此卷辑入《昭代丛书》中,改称《而庵诗话》,丁福保又据以辑入《清诗话》中,为今之通行本。日人近藤元粹所编《萤雪轩丛书》。作《徐而庵诗话》。徐增论学诗,认为当从“性情”、“法律”处下手,故论诗重点一为诗人自身修养,一为作诗方法。他说:“欲学诗,先学道”,“诗本乎才,而尤贵乎全才”,“古人所作,皆由真才实学”,“诗写性灵”,“诗到极则,不过是抒写自己胸襟”,因而认为作诗当直抒胸臆,即使有所师承,也须贵自得。他又说“余三十年论诗,只识得一‘法’字,近来方识得一‘脱’字”,主张“作诗者先从法入,后从法出”,而所谓诗法,则“总归于解数,起承转合”。他对诗法的理解虽过于简单,但并不死守或拘泥于诗法,而是主张“作诗须学变”,“以无法为有法”,见解比较通脱。他又主张作诗不要媚俗,说:“勿以一时毁誉为定评”,“作诗须被人骂过几年,才有进步。若追逐时好,以博一日之名,则朝华夕萎,不能久也。”前代有人认为其诗论有“大言欺人”之嫌,但他上述种种看法确有不少独得之见,具有重要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