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洲诗话》


作者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一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乾嘉时代著名金石学家、经学家、考据家、诗人。有《复初斋诗集》七十卷、《文集》三十五卷、《石洲诗话》八卷、《小石帆亭著录》六卷等。《石洲诗话》八卷,800余条,写成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前五卷品评唐、宋、金、元诗,第六卷为“渔洋评杜摘记”,七、八两卷分别解说元好问和王士祯的《论诗绝句》,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古典诗歌理论批评著作。今有陈迩冬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排印,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亦将《石洲诗话》辑入其中。翁方纲对王士祯十分推崇,但对神韵说之流于空虚也有所不满。他在《神韵论》中说:“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以肌理之说实之。”因而创为肌理说,用以救神韵说之弊。所谓肌理,兼指诗歌的义理和文理。他主张作诗应当神理与实际并重,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石洲诗话》中多有这方面的探讨。在义理与文理中,他更重视前者,特别强调作诗应以学问、经术为根底。例如他对宋诗的评价就体现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宋诗妙处在实处”,“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宋人之学,全在研理日精,观书日富,因而论事日密”,甚至认为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学术情况,“莫不借诗以资考据”。这些看法,都体现了当时学问家、经学家的观点。对格调说之“以临摹字句为主”,翁方纲也有所不满,但他并不反对格调,他在《格调论》中曾说:“诗之坏于格调也,自明李、何辈误之也。李、何、王、李之徒,泥于格调而伪体出焉。非格调之病,泥格调者病之也。”可见,他只是反对“泥于格调”,而对于格调本身,他不但不反对,甚至认为“格调即神韵也”(《神韵论》),“渔洋先生所讲神韵,则合丰致、格调为一而浑化之”,他企图把神韵、格调、肌理熔为一炉。至于对当时颇为流行的性灵说,他则持反对态度,视之为“直率逞快”,“横逞才气”,颇为不满。《石洲诗话》的前五卷,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对唐、宋、金、元诗分代、分人、逐首、摘句进行品评,其中确实不乏卓见。翁氏论诗,确比神韵说实际,但归根结蒂仍是为了宣扬正统的封建观念,同时由于过分强调学问义理,而对诗歌的形象思维规律有所忽视。袁枚曾有诗嘲笑他是“误把抄书当作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