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调元(1734—1803),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羹堂,号雨村,晚年别号童山蠢翁,四川绵州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镇)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直隶通永道。李调元为政刚廉,有“铁员外”的美称。后被诬下狱,以母老为由,纳金才得以免于发遣。此后,李调元返归家居,潜心著述,有《童山诗集》四十卷行世。李调元论诗有古文派宗唐拟宋的倾向。对明代诗歌创作,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明诗一洗宋、元纤腐之习,逼近唐人”。他在《雨村诗话》中以为“文章妙处俱在虚空”,主张“诗道性情”。可见,李调元的诗论与同时代袁枚的“性灵”说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雨村诗话》对于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的诗风评论尤多而且往往发语公允。因为李调元论诗主张“自然”,标举“神韵”,所以他在评论李、杜时就以为“二公各就其性情而出,非有偏也”。相反,他以为“诗最忌艰涩”,因此,也反对“拥被呻吟”的江西派诗风。除此之外,李调元很重视诗人的人品,以为“诗以人品为第一”而对晚唐诗人司空图和吴融“不食而卒”、“不事异姓”的高洁品格大加称誉。总之在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李调元更加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但是,有时由于过分强调内容、人品而不能比较公正地评判历代诗歌流派和诗人诗风,这不能不说是《雨村诗话》的一大遗憾。《雨村诗话》分上下两卷,通行本有郭绍虞编选的《清诗话续编》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