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胡应麟评论诗歌的标准。“神韵”一词,原用于绘画理论,如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最早把“神韵”引入诗歌理论的是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他把神韵作为品评诗歌的基本标准,如说,“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轩举”(内编卷五)。他认为李白《塞下曲》、王维《观猎》、孟浩然《岳阳楼》等诗篇“俱盛唐绝作,视初唐格调如一,而神韵超玄,气概闳逸,时或过之”(内编卷四),韩愈虽有“大家之具”,“而神韵全乖”,因而“纷拿叫噪之途开,蕴藉陶熔之义缺”(同上)。他把岑参和王维、李颀比较,认为“岑调稳于王,才豪于李,而诸作咸出其下,以神韵不及二君故也。”(内编卷五)岑参词篇“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同上)。他说宋人在诗中用史语和经语,“架叠于篇章,则神韵都绝”。陈师道学杜甫,《哭司马相公》三首,“其瘦劲精深,亦皆得之百炼,而神韵遂无毫厘”(内编卷四)。胡应麟把神韵作为诗歌的审美效果,要求诗有生气活力,正如人之有神;诗的韵味深远,正如音乐之余音绕梁。神韵说的提出,对诗歌和诗歌美学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