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叶燮提出的诗歌发展史观。他在《原诗》中说:“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嬗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至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他认为诗歌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因而一方面他要求具体研究“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弄清何者“为沿为革”,“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对具体作家作品及一时代之学,都应“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另一方面,他认为“循其源流升降,不得谓正为源而长盛,变为流而始衰;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认为不能盲目地崇正斥变。他的诗论表现了可贵的文学发展观,对反对文学上的复古主义有积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