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舞干戚


据明人何孟春《余冬诗话》载,宋人曾纮读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诗中有“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二句,疑上下句文义不贯,“遂取《山海经》参校”。见《山海经》中有:“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据此考订上句是“刑天舞干戚”,这才与下句“猛志固常在”相应。上句五字是因为“字画相近”而讹误。周紫芝《竹坡诗话》也有这一说法。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不同意此说,认为陶渊明此题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此篇恐专说精卫衔木填海,无千岁之寿,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又况末句云‘徒说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何须干戚之猛耶?”因而认为“《竹坡诗话》复袭曾纮之意以为己说,皆误矣。”邢凯《坦斋通编》也认为陶诗当作“刑天舞干戚”,根据是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山有神名刑天,黄帝时,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曰:‘吾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不止。”朱熹《朱子语录》:“或问:‘“形夭无千岁”,改作“刑天舞干戚”,如何?’曰:‘《山海经》分明发此说’。”则朱熹亦认为此句应为“刑天舞干戚”。何孟春最后说:“此疑已定于考亭(朱熹)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