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颂堂词绎》


作者刘体仁(1624—1684),清初文学家。字公(Yǒng),颖川(河南许昌)人。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第,与名诗人王士祯、汪琬同榜,三人互为同学好友,常有诗文往来酬唱,并与孙承泽以博古相高,又与宋荦、施闰章相友善,为一代名士。因家难弃官从大儒孙奇逢讲学,后又重新出仕,官考功郎中。工诗,善画山水,尤精于鉴别画卷;颇好声乐之道,善鼓瑟。著有《七颂堂集》十四卷,《七颂堂识小录》一卷。《七颂堂词绎》一卷,33则,是一部辨析诗词异同、探讨词的结构、作法兼及评论和鉴赏的词话。刘氏认为“词有与古诗同义者”,“词有与古诗同妙者”,但词与诗在本质上却有不同,“词中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所以“词须上脱香奁,下不落元曲”。同时还强调精警动人,“唯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词有警句,则全首皆动”。认为词当“字字有眼”,能让读者“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其仿高棅分唐诗为初盛中晚之法,把词的发展从唐五代至明初也分为初盛中晚四期,“词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刘氏论词还强调词不离本色当行,推崇周邦彦、李清照等婉约一派。但认为稼轩(辛弃疾)词“皆非词家本色”,是其偏颇之处。通行本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