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士祯(1634—1711),清诗人,原名士禛,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而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新城(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扬州推官,因公事往来于白门吴下,始自号渔洋山人。官至刑部尚书,益文简。士祯学识渊博,幼即工于诗歌创作,23岁游历下,于大明湖集诸名士赋《秋柳诗》,和者数百人,传诵一时,乃钱谦益、吴伟业之后清代文坛领袖。著有《带经堂集》九十二卷。曾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笔记《居易录》、《池北偶谈》二十六卷和《渔洋诗话》三卷等多种。论诗推崇司空图、严羽的诗歌理论,选有《唐贤三昧集》作为学诗的范本,推崇王维、孟浩然诗中闲淡清远的意境,创神韵说,反对质朴的宋诗。《花草蒙拾》一卷,59则。这是一部杂评前人词作并阐述其词学观点的词论著作,主要是读《花间集》与《草堂诗余》的杂感评议。王士祯在词论中,仍坚持其于诗歌中提倡“神韵说”的主张,认为诗、词、曲虽然有别,但词却要艳丽而有“神韵兴象”:“《花间》字法最著意设色,异纹细艳,非后人纂组所及。”“或问《花间》之妙,曰‘蹙金结绣,而无痕迹。’问《草堂》之妙,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王氏论词十分赞赏邹祇谟关于“取形不如取神”的主张,并据此而品藻词作,对一些作品风格意境的探讨,时有精妙之处。通行本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