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谭献撰。谭献(1830—1901)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后屡应礼部试不中,曾官歙县、全椒、合肥知县。晚年应张之洞之邀,主持湖北经心书院,侧重于今文经学,能诗擅词。《复堂词话》是由其门人徐珂将散见于谭献文集、日记、《箧中词》及所评周济《词辨》的论词之语汇辑而成,谭献命名为《复堂词话》,徐珂跋语。通行本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四册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单行本。词话在继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的“比兴”和“寄托”之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常州词派在张、周之后的重要论词著作。谭氏论词,首先是强调“寄托”的重要作用。张、周的“比兴”、“寄托”之说主要从写词角度来要求,谭献则认为“寄托”不应局限于词,他认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复堂日记》),从而将“寄托”说扩大到整个文学创作范围,揭示了文学创作规律。其次,推尊词体,认为决定作品高下的是“用心”。他在《箧中词叙》中说:“昔人之论赋曰:‘惩一而劝百’又曰:‘曲终而奏雅’。丽淫丽则,辨于用心;无小非大,皆曰立言。唯词亦有然矣。”肯定了词的地位和价值。再次,强调品词要“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复堂词录序》),提出论词必须结合作者创作动机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扩大了论词的范围和视野,并对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功过有较客观的分析。不足的是过份强调“折衷柔厚”,轻视豪放派词作,论词过于偏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