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代词人况周颐对词的立意提出的要求。《蕙风词话》曰:“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身世之感,通于性灵。即性灵,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横亘一寄托于搦管之先,此物此志,千首一律,则是门面语耳,略无变化之陈言耳。于无变化中求变化,而其所谓寄托,乃益非真。昔贤论灵均书辞,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为非求变化者之变化矣。夫词如唐之《金荃》,宋之《珠玉》,何尝有寄托,何尝不卓绝千古;何庸为是非真之寄托耶。”况氏针对常州词派一味呆寄托的倾向提出批评,认为寄托要与性灵相通,这样才能使寄托既具有丰厚的内容,又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可见,况氏在常州词派提倡“寄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性灵”以补充“寄托”的缺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