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在九江市南,长江之滨,鄱阳湖畔。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以草庐为舍,故名。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有90多个山峰。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峦起伏,云海漫,古木参天,异卉丛生,泉瀑交流,怪石荦确,风景如绘,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称。名胜古迹荟萃峰头邱壑,五老峰、观音桥、白鹿洞书院、三叠泉、仙人洞等尤为著名;道观禅寺星罗棋布,有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山间历代名家的摩崖、碑刻甚多。

登庐山(1)

(南朝)鲍照

悬装乱水区(2),薄旅次山楹(3)。千岩盛阻积(4),万壑势回萦。高昔貌(5),纷纯袭前名(6)。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7)。松磴上迷密(8),云窦下纵横(9)。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10)。嘈晨鹍思(11),叫啸夜猿清。深崖伏化迹(12),穹岫閟长灵(13)。乘此乐山性(14)。重以远游情。齐跻羽人途(15),永与烟霞并(16)。

彭蠡湖中望庐山(17)

(唐)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18),舟子知天风(19)。挂席候明发(20),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21),势压九江雄。黤容霁色(22),峥嵘当晓空。香炉初上日(23),瀑布喷成虹。久欲追尚子(24),况兹怀远公(25)。我来限于役(26),未暇息微躬(27),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28)。寄言岩栖者(29),毕趣当来同(30)。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31)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32),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33),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34),屏风九叠云锦张(35),影落明湖青黛光(36)。金阙前开二峰长(37),银河倒挂三石梁(38)。香炉瀑布遥相望(39),回崖沓嶂凌苍苍(40)。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41)。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42)。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43),谢公行处苍苔没(44)。早服还丹无世情(45),琴心三叠道初成(46)。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47)。先期汗漫九垓上(48),愿接卢敖游太清(49)。

游庐山(50)

(宋)苏辙

当年五月访庐山,山翠溪声寝食间。

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51)。

岩头悬瀑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52)。

待到前村秋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

舟中见庐山(53)

(宋)彭汝砺

翠色苍茫杳霭间(54),舟人指点是庐山(55)。

浮云作意深遮护(56),未许行人次第看(57)。

写庐山图上(58)

(元)虞集

忆昔系船桑落洲(59),洲前五老当船头(60)。

风吹云气迷谷起,霜堕枫叶令人愁。

高人只在第九叠(61),太白一去三千秋。

石桥二客如有待(62),裹茶试泉春岩幽。

登庐山(63)

(明)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住屏风叠(64),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渡水(65),岩际白夜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66),读之漫灭为修容(67)。

庐山道中(68)

(清)屈大均

云际芙蓉千万枝(69),雨余岩壑更生姿。

一天飞瀑随风至,湿尽春衣人不知。

初夏坐烟水亭望庐山(二首)(70)

(清)查慎行

一奁明镜插芙蓉(71),积雨初晴翠霭浓(72)。

万叠好山看未足,又添云势作奇峰。

分明写入画图工,倒影看来上下同。

忽失水中山一半,浪纹吹皱日高风。

七律

毛泽东

登庐山(73)

一山飞峙大江边(74),跃上葱茏四百旋(75)。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76),浪下三吴起白烟(77)。

陶令不知何处去(78),桃花源里可耕田(79)。

登庐山(80)

程潜

名山依江湖,朝夕烟雾吐。挂席八来过(81),真面一未睹。晨兴发幽情,梦寐夙所许。登陟宁辞劳(82),风雪犹我阻。皓皓层明(83),皑皑群峰里。兹游乐静观,灵静谁为主?

庐山吟(84)

李锐

山居却不识山容(85),妙句通禅事后通(86)。

两眼限于崖障内,一身常在雾云中。

晚霞正爱仙人洞(87),骤雨旋迷五老峰。

山上风云常易变,岂能不测怨天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