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臧克家等·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新诗”,中国新文学的一大体裁,也称白话诗。五四新文学运动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新青年》于1917年2月1日(第2卷第6期)刊出胡适(1891—1962)的《白话诗八首》;于1918年1月15日(第4卷第1期)刊出胡适、沈尹默(1883—1971)、刘半农(1891—1934)的初期白话诗作。稍后,《每周评论》、《新潮》、《学灯》、《觉悟》等纷纷刊登新诗作品。胡适于1920年首次出版个人的新诗专集《尝试集》(这并非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应是上海新诗社出版部于1920年1月出版的《新诗集·第一篇》)。郭沫若于1921年8月出版《女神》是新诗奠基之作。“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下手”(朱自清〈1898—1948〉:《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冲破了中国旧体诗格律的束缚,用白话自由地抒发情感,新诗体现了五四精神。现把不受旧诗格律束缚,用白话文写的诗歌泛指新诗。《初期白话诗稿》(刘半农编,1932年曾由星云堂影印,书目出版社1983年5月重新影印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朱自清编,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7月影印出版)是早期新诗的选集。
当前,新诗在探索中前进。不少诗人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努力为时代而歌,艺术流派呈多元化走向。但是,有的人主张新诗全盘西化,旗号林立,品格低下。新诗的创新和提高读者的认受性,还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