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致胡乔木·一九五九年九月七日》:“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当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学医,并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具有新诗奠基意义的《女神》。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等刊物。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起,被迫流亡日本10年之久。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建国后,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文化科学的组织领导工作及对外文化交流等事业。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等职。郭沫若著作甚丰,收入《郭沫若全集》、《郭沫若诗词选》、《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等书中。
毛泽东与郭沫若是老朋友,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俩就有接触;武昌分手后18年,他俩又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相会、唱和;在新中国成立后,两人接触更多。郭沫若推崇毛泽东,毛泽东也器重郭沫若的文才。毛泽东在诗词发表前,都送郭沫若阅正,尊重郭沫若的修改意见。以郭沫若的特殊身份和学识,他对毛泽东诗词的评论,一直具有权威性。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郭沫若写了20多篇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文论,为世人瞩目,对毛泽东诗词研究具有开拓作用;他还不断修正文论中某些失当的解释,使之更切合毛泽东诗词的原意。在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毛泽东写了《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所说“十批不是好文章”(按:“十批”指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两诗批评郭沫若,显然是失之偏颇的。至于民间流传的毛泽东《五绝·呈郭老》,可证实是江青的伪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