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对次清明韵


【原文】:

独对春光抱闷思,夕阳芳草断肠时。

愁城十丈坚难破,清酒三杯醉不辞。

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作书痴。

浊流纵处身原洁,合把前生拟水芝。

【原文作者】:秋瑾

【鉴赏】:

诗写清明之时,诗人独对春光,饮酒吟诗以遣愁怀,抒发了诗人一生尚侠轻财好诗的性情。

首两句借《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忆菊》诗的句子“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意思是,孤单一人,面对春天美景,满腹忧愁,而欣赏着夕阳斜照下散发出芬菲香气的青草,更是悲伤到了极点。景为情设、借景抒情向来为诗人的惯用手法,这里却别出心裁,眼前的“春光”、“夕阳”、“芳草”本应给人愉悦的感觉,而诗人反既悲又愁,缘由就在“独对”,独自一人,幽怜孤单,怎能不生愁。

三、四句说诗人被层层忧愁所包围,如同一座坚固的城,难以攻破,若有美酒,即便会喝醉,也在所不辞。承上继续渲染悲愁,先作比喻,后则借酒消愁愁更愁,至此,愁之深已淋漓尽致。

五、六句说诗人常愿把自己的嫁妆费用助人,博得尚侠的美名,喜好吟词作诗,甘当书痴。从上面的愁苦一下转到轻金尚侠、沉迷诗书的自得其乐,似乎有些突然,其实正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变化。这首诗写于光绪三十年(1904)秋瑾去日留学前,尚未彻底投身革命,但与封建制度决裂的决心已定,并已进行了英勇地抗争,诗中这一飞跃性的转折,正预示着诗人从女才子向女英雄的历史性转折,是秋瑾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新起点。

末两句说,我生在污浊的社会,仍能保持自身的清洁,前半生象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情感则趋于平缓,秋瑾丈夫家是铜臭薰天的封建家庭,但她却从不受影响,常出钱资助革命者。因此,诗人回首自己半生,感到欣慰和自豪。愁也烟消云散,不解自了,轻松自如的结尾,愁而不哀,自然高于古人的“剪不断,理还乱”,显示了秋瑾追求资主阶级民主革命的果断、豪爽之气。

秋瑾前期因受封建家庭的束缚和压抑,生活苦闷,性格孤独,诗带有浓厚的自怜幽独和孤标傲世的色彩,如诗的前四句即流露诗人的这种感情。同期的“独立自怜标格异,肯因容易便承恩?”(《白梅》)、“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梅》)、“无端身世茫茫感,独上高楼一举觞。”(《重阳志感》)都属此类。但诗人并不完全沉弱于个人的哀怨中,一味伤心,从小有着“伉爽若须眉”(赵而昌《记鉴湖女侠秋瑾》)个性的秋瑾一旦参加了革命,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风格,后期诗便忧国忧时,激烈高亢,闪烁着绚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光辉。即使前期诗中也委婉含蓄地倾诉了诗人不满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积愫,《独对次清明韵》后四句出现的亮色则体现了诗人的这种精神,只不过不如后期诗中感情抒发得那么悲叹淋漓、慷慨激昂而已。

这首诗直抒胸臆,起句言愁,意绪消沉。中间苦闷的灵魂经历一番挣扎,发生转折,感情升华,达到高潮。结句心平气和,消愁,呼应开首,浑然一体。情绪发展也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包含了前期的苦闷,亦有后期的豪侠。这便是秋瑾作为女诗人和作为革命者双重身份所表现出的既多愁善感又豪爽任侠的特有性格,并贯穿其一生,《独对次清明韵》可谓秋瑾诗中代表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