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本诗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期,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清一统志》卷三四六:“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新、旧《唐书》均称孟浩然“隐鹿门山”,然浩然20岁前实居于家;后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唐才子传》卷一),开元元年(713)张子容登进士第离去,浩然即重返故园。本诗前半描述归鹿门山之情景,时值黄昏,山寺鸣钟,村人争渡,写晚景如画。吴幵《优古堂诗话》:“岑参《巴南舟中夜事》诗云;‘渡头欲黄昏,归人争渡喧’,盖用孟浩然诗耳。”后半写鹿门山夜景及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情恬静。施补华《岘佣说诗》:“孟公边幅太窘,然如《夜归鹿门》一首,清幽绝妙。”本诗句句压韵,节奏急促。张谦宜《纲斋诗谈》卷五:“《夜归鹿门歌》句句下韵,紧调也,脉却舒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