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秉烛夜游图


高启

华萼楼头日初堕(1),紫衣催上宫门锁(2)。

大家今夕燕西园(3),高爇银盘百枝火(4)。

海棠欲睡不得成(5),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6),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7),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续(8),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9)。

姑苏台上长夜歌(10),江都宫里飞萤多(11)。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12)?

可怜蜀道归来客(13),南内凄凉头尽白(14)。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15)。

本诗选自高启《高青丘集》卷八、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三九。

高启(1337—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洪武年间,应召纂修《元史》,擢为户部侍郎,启恳求辞官归故里。后为苏州知府魏观撰写《郡治上梁文》,触怒朱元璋,被处腰斩极刑。高启工诗文,诗风清新雄健,高华俊逸,是明初的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被称为“吴中四杰”,有《高青丘集》。

高启为《明皇秉烛夜游图》题诗,有二首,《高青丘集》卷一八有《秉烛夜游图》,云:“内家持烛尽红妆,仗入华清看海棠。羯鼓声中春夜短,君心何暇照逃亡。”这是绝句诗,短小精练,情韵悠长。与本诗相较,诗人用两副笔墨,写同一题材内容,题旨相仿,而写法却有极大的差异,体现出长、短篇诗歌体裁的不同审美特征。

本诗是二十八句长篇七言古诗,诗的前十六句,极意铺陈,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画面上唐明皇彻夜欢娱、沉缅于歌舞声色的场面。诗人依次写出“燕西园”、“高爇银盘”,点明明皇秉烛夜游意,接着描写贵妃出行,光彩照人,庭内灯火通明,蜡烛紫烟,弥漫如春雾。进而,随着《霓裳羽衣》舞曲的节奏,宫女翩翩起舞,歌舞不休,醉饮终宵。在铺叙过程中,插入唐明皇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更深化了讽刺唐明皇荒淫昏聩的力度。

“琵琶羯鼓”以下四句,是全诗的“过脉”,起着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琵琶羯鼓相追续,白日君心欢不足”,言唐明皇还嫌白日欢娱不能满足,他和杨贵妃又参预这场夜间歌舞活动,亲自弹奏乐器,这是对上段秉烛夜游诗意的总结,起“承上”的作用。“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櫽括聂夷中诗意,批判唐明皇只顾自己欢乐,哪里会想到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这两句开出下文的观画感慨,起“启下”的作用。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从唐明皇想到吴王夫差、隋朝炀帝,夫差劳民伤财修筑姑苏台,以供长夜欢歌,炀帝遍搜萤火虫,以备夜游之用。他们和唐明皇一样,“一般行乐未知极”,到头来引来战火,招致杀身亡国之祸。唐明皇虽然没有身亡,却也落得个晚年的悲惨命运,被儿子肃宗软禁在兴庆宫内,孤独、衰老、凄凉,全诗以景结情,含蕴深远,与前半首欢乐场面的渲染,形成强烈对照,而诗人的一切议论、情感,尽在不言之中。

鉴赏这首诗的朋友,对诗的分段、分层往往会有不同意见,产生分歧意见的源由在于“以意分段”。我们认为,按照高启惯用的平仄交叉用韵的方法分段,再参照诗歌内容,便不会产生歧义。全诗二十八句,每四句换一次韵,平仄韵交替,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前四句用上声二十哿韵,次四句,用平声八庚韵,再次四句,用上声十五翰韵,最后四句用平声二萧韵,这一段铺写唐明皇秉烛夜游场景,叩应画题。第二段四句为过渡段,入声一屋、二沃通押。第三段前四句用平声五歌韵,后四句,入声四质、十一陌通押,写出观画感慨。鉴赏长篇古诗,不能不知道用韵的规律,否则难以把握诗人开合变化、顿折夺换的艺术手段和审美特征。读高启的《明皇秉烛夜游图》诗,益发明白这个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