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
曾闻花面比仙同,卉物何缘有道风。
眼底未能成九转(1),研朱先为驻颜红(2)。
本诗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淳《湖石花卉图》题诗。
陈淳(1483—1544),明代画家,字道复,别字复父,以字行,号白阳、白阳山人,苏州(今属江苏)人。文征明弟子,博学多才,经籍、古文、书法、诗画,咸臻其妙。画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径,尤妙于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毫,均极逼真传神,开辟了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新天地。著有《白阳集》,存世画作极多,较为著名的有《合欢葵图卷》、《罨画山卷》、《观物之生花卉卷》等。
陈淳这幅画于泥金扇面上的湖石花卉图,中央画一块太湖石,缀以朱砂色小花,笔墨秀雅。自题:“甲戌首夏,陈淳道复。”甲戌,是明正德九年(1514),陈淳时年32岁。扇上另有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邢愿等人的题诗,可见陈淳年轻时的画作,便得到吴门画坛前辈画家的好评。陈淳于五十岁前后画作大幅《湖石花卉》,题材与扇面之作相仿佛,但格局大小迥异,犹如诗歌中的绝句和长篇歌行。
这首题画诗,与其他许多题写花卉画的诗有所不同。诗画家陈淳撇开花卉的自然特征、花卉画的审美特征,却在诗中表达出追求长寿的意愿,使诗作具有世俗化的性格,因而,诗篇也由状物、抒情的品性,转向议论化的格局。前半首诗,诗人风趣地说,曾经听说画上此花为仙家之物,但是,花卉为什么会有道家之风呢?第三句仍然扣紧画面上的花卉生发诗意,是“卉物何缘有道风”句意的继续延伸和深化,“眼底”的花卉,并无“道风”,并不能成为九转金丹,还不如研磨朱砂,先点染自己的容颜,保持红色,永葆青春。这首小诗,抓住画面上朱砂小花加以申发,通篇句句议论,全以理趣取胜,表达出诗人企求葆青春、增年寿的深层心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