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
移石苔草知,赠云山灵悦。
墨花开寒岑(1),满纸留冰雪。
竹分空翠来,树梢泉声过。
缈然遗世人,横琴向山坐。
丹壑不留霜,谷草尚碧色。
迟暮望佳人(2),含思杳何极(3)。
草石无本性,岩泉亦沉冥(4)。
借问此何年,天醉殊未醒。
何处发清啸(5),遥睇深松林。
荒溪碧云上,萧寥鸾凤音(6)。
仙人青精饭(7),满注流霞杯(8)。
图成三株树,囊云待鹤来。
本诗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恽南田《林居高士图》题诗,亦载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八及《补遗诗》。
一幅好的山水之作,不仅对自然风光作出简单的描摹,更应融铸着画者的情感和寄托。南田的这幅《林居高士图》就是这样的一幅佳作。林木环绕,山隈水涘,苔草凝碧,丛竹簇翠,泉水淙淙。偶尔,在荒溪碧云,松林深处,传来几声鸟鸣。在这片清幽的秋林岩壑之中,一间草屋,一位“高士”,遗世独立,手抚琴弦,沉冥独坐。虽然,自然界的一切富有灵动与生气,然而这并不能涤荡他内心的萧寂。这种情感在画上的八首题诗中得到了集中的抒泄。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位高士,早已感到人间不可能存在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草木也不可能理解人的心情了。于是便放情山水,缈然遗世独立,终日向山横琴,以囊云养鹤聊以度日,又有青精为食,流霞为饮,倒也别有神仙般的风流。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短暂的,面对眼前的寒山寂水,布满冰雪,不免产生迟暮之感,思绪万千,深杳冥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如此,方能保持自我的本性,独善其身,因而,也就能在深谷之中传出鸾凤清音。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同道毕竟太少了,于是画家又发出了“借问此何年,天醉殊未醒”的怒喊,充满了对世俗的嫉愤之情,同时也表明了画中“高人”的避世,实乃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消极反抗。
据画上题识,此画是南田为太仓的一位收藏家所作,共同的节操是他作画题诗相赠的原因。因此,画中的“高士”及题诗,不仅是对主人的赞颂,也是画家的自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