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
幽香浥露醒还睡(1),艳魄笼烟淡转轻。
绝似西池初罢筵(2),玉栏倦倚许飞琼(3)。
本诗选自山东省博物馆藏高凤翰《牡丹图》挂轴题诗。
王安石在《明妃曲》一诗中为画师毛延寿翻案,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确实道出了绘画艺术的某些局限。虽然古人作画一再强调“画意不画形”,但这只能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在尺幅之间穷形毕相内在的风韵和意态,谈何容易!针对这一艺术局限,中国画自有其独特的方式来弥补,即“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方薰《山静居论画》)在画面上题诗一首,传神写照。
如果说肖像画还可以通过人物面部表情来传神,所谓“人之神,有专属一处者,或在眉目,或在兰台,或在口角,或在颧颊。有专属一面者,如在皮色,如宽紧麻皱之类是也;或在颜色,如黄白红紫之类是也。”(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传神·取神》)那么,要表现花卉的“神”和“意”,就显得尤为困难,一首好的题诗,往往可以起到激活画面的作用。高凤翰的这首《题牡丹图》就堪称佳构。诗的前两句描摹牡丹优美的姿态。“幽香浥露”,点明时辰,在清露的浸浥润泽下,牡丹花更显得娇嫩柔美,情态独具,好似乍醒时分,双眼惺松,又似饱含着春泪。晨旭渐升,薄薄的烟雾在花丛中升腾起来,袅袅娜娜,牡丹的艳魄香魂逐渐被笼罩其中。雾里看花,别具一番风味。牡丹的色彩由浓转淡,它的风姿也愈发轻盈,令人产生了凌空轻举的幻觉,还夹伴着阵阵幽香,缭绕于雾气之中,时时撩拨清露,“浥浥牡丹香入袂”,它更拂荡着人心,令人浮想联翩。三四两句,诗意一转,由眼前的牡丹幻见仙境中的美人。西王母昆仑西池宴席初罢,吹奏笙簧的许飞琼,背倚玉栏,略显倦色,一副娇弱之态,楚楚动人,与眼前牡丹的娇容何等相似。通过这一比拟,牡丹独具的魅力也就得到了实现,而且回味无穷。许飞琼之美可以任凭读者想象,那么,牡丹之美也随着浮想而不断增色,永远不会有极致。这种美,就绘画本身而言,无论如何也无法表现,而只有题画诗才能充分传达出这样的画外之“意”,画外之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