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
影形相赠幻非常,终古浮生一电光(1)。
寄语五陵年少客(2),休从前度认刘郎(3)。
本诗选自刘大櫆《刘大櫆集》卷一五。
刘大櫆(1698—1780),清代文学家,字耕南,一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貌丰伟,性直谅,自幼好读书,工为文章。尝以文谒方苞,为其褒扬,自是名大著。雍正间两举副贡生。乾隆中,举荐鸿博、经学,皆罢。后出为黟县教谕,数年又去官归乡。大櫆工于古文,兼集前人之长,镕诸家为一体,论文重神气音节,与方苞、姚鼐合称为桐城派“三祖”。著有《海峰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0年据以点校,出版《刘大櫆集》。
《刘照村自镜图》是一幅别有趣味的人物画。此诗题下原有一段自注,简单介绍了画面:“其图用二童子夹持少时画像,横卷于榻前,更用一童子向主人,主人捋须对镜。”一边闲然自在捋须晃脑,面对镜子,完全沉醉于自我的天地之中;一旦从沉醉中清醒过来,回顾其旁的少时画像,不禁感慨万千,叹时光的迁逝,人世的沧桑变故。这首题画诗就抓住了画中人的这一细微的心理活动,加以细致的刻画。
当“我”从镜子里的虚影幻形中脱离出来时,顿然只觉人生如浮云,飘然而逝,甚至于乃似疾掣的电光,少时画像中的青春活力,历历在目,仿佛如在眼前。岁月无情,时光倏逝,而镜中的我早已长须满面,两鬓飞霜。所以要转告五陵年少,若要寻找当年的刘郎,再也不能凭藉上回所见的外貌特征和印象了。画中人物对少年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时光的追惜之情,就一句“休从前度认刘郎”达到了高潮,诗作至此戛然而止,使读者深深陷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回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