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虚室夜生白,千岩静天光(1)。
嵯峨泬寥极(2),视听咸茫茫(3)。
逸士卧敝庐(4),枯禅老是乡(5)。
宁知天地闭(6),肝膈森清凉(7)。
爱此万法俱(8),了无一丘当(9)。
所怀竟云何?非圣焉知狂(10)!
本诗选自沈曾植《海日楼诗》卷一。
沈曾植(1850—1922),近代诗人。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清亡后为遗老,寓居上海。有《海日楼诗》。曾植早年即与袁昶齐名,为晚清同光体代表作家。其诗学谢灵运、韩愈、孟郊、李商隐、黄庭坚诸家,继承其乡朱竹垞、钱载的“秀水派”传统,艰深奇奥,力避平庸,尤喜用佛典、僻典,颇难读懂。但也有于“聱牙钩棘中,时复清言见骨,诉真宰,泣精灵”(陈衍《沈乙庵诗序》)的作品。内容方面,早期有反映戊戌变法、主张富国强兵、悼念变法牺牲者的作品,有积极意义。清亡后,有不少复辟思想的作品。
此诗作于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为题画赠丹徒丁立钧(画为丁氏所藏)之作。据沈曾植《恪守庐日记》谓,此是“拟东坡《题王晋卿著色山水》诗,超超玄著,固非常人胸臆所有。”诗作描绘了唐子畏(即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雪景图》中空廓清幽的意境,在描述中,诗人更是凭借高超的用典技巧,寄托了淡泊寡欲、超脱凡尘的志趣。
“虚室”二句,实写画中雪景。漫天飞雪,覆盖着整个大地,皑皑的白雪在月光的照射下,熠熠闪亮,直把屋内也照得通亮,千岩幽壑之中也愈显清幽。在这一描绘中,诗人巧用《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则典故:“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白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后人常以“虚室生白”指澄澈明亮的境界,诗人便借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明彻的心境。正是带着这样的心境,因而看到画面高峻的山脉,遂产生旷荡虚静的感觉,此乃《庄子》所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当诗人看到画中逸士闲卧敝庐,静坐参禅,终老山间时,内心深处归隐的志趣,不禁更为强烈,也更为坚定。“天地闭”,用《礼记》的典故,是乃绾合画面,点明冬天。除此而外,更有深意,这儿诗人又兼用了《周易·坤文言》之典:“天地闭,贤人隐”,寄托了自己归隐山林的理想,因而内心也随之充满了森冷清凉的爽悦之情。
最后四句,总结全诗,直抒胸臆。面对眼前混沌一片,浩浩渺渺,无虚无实的雪景,只见一片洁净,并无一丘阻隔视野,展卷遐思,心旷神怡。“所怀竟云何?非圣焉知狂!”紧承上句,以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运用上古典故,一吐内心深处的心曲:不是无事不通的圣明之士,又怎么能了解这狂放不羁者所获得的境界是什么呢?这里的“狂人”,既是画中人,更是作者自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