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原文】:

暮春三月巫峡长(1),皛皛(2)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3)。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4)

【原文作者】:杜甫

【鉴赏】: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四川云阳县)至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之西阁。西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这首《即事》,是杜甫于次年春所作。它描写了巫峡宛如图画的雨中风光:由白云飘浮、丽日朗照而雷声忽送,千峰降雨,空气中弥漫着奇异的花香,江中黄莺翻飞,燕子衔泥,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他准备泛舟出峡、回归京城或故园的心愿。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写雨前:暮春三月,长长的巫峡,在日光的辉映下,白云飘飞游走,是一个绝好的天气。颔颈两联,写雨中情景。颔联“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一个“忽”字,既转承上联,又写出雷声来得极为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个“送”字,则把雷声拟人化了。这两句表现了应时而降的甘霖给人们带来的欢快之情。巫峡的雨水是很勤的,杜甫在同一时期写的《暮春》中说:“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长吹万里风”。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巫峡地区小气候特点。颈联从江面景物写。“翻回去”,写黄莺似有不安,在雨中飞来飞去,栖止不定;“湿不妨”,写燕子勇搏风雨,乘着雨兴,更加忙碌地衔泥筑巢,不怕羽毛被雨水打透。这两种鸟儿在雨中的表现相映成趣。由“花气”以下三句看,这“雷声忽送”的“千峰雨”,既不是波浪兼天的瓢泼大雨,也不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濛濛细雨,而是可人心意的中雨。所以,诗人紧接着写道:“飞阁卷帘图画里”,这里的“飞阁”,当指诗人所住之西阁,因地势较高,故称“飞阁”;“卷帘”,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峡中雨景(前面六句所写,正是诗人卷帘所见);“图画里”,是对以上景色描写的高度概括。诗人是经常在阁中眺望的,《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是眺望长江夜景;《秋兴八首》之三“日月江楼坐翠微”,是眺望两岸碧绿的山峰;这里的“飞阁卷帘”,则是为了眺望峡中雨景。面对图画般的巫峡雨中风光,诗人又作何感想呢?“虚无只少对潇湘。”他想的竟是空旷平远的潇湘!

诗人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自秦川入蜀,至此时已是第八个年头。这时,他身居夔州,感慨万端:“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峡中览物》),夔州虽占山川之胜,但他水土不服,北归情殷;“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之二),他不愿滞留夔州,而向往长安以期有所作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他怀念着故乡;“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见萤火》),他的头发都愁白了,盘算着第二年能不能回去;“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暮春》),他早就想由夔州出峡,经潇湘洞庭而晋京城或归故园了。诗人对不能回归而耿耿于怀,心事重重,连欣赏如画的雨景时也联想到潇湘洞庭(回归必经之地),可见他出峡回归心情之迫切。这首诗以写景为主,却以《即事》命题而不用《即景》,其原因恐怕即在于此。

杜甫写作此诗时已是56岁,但他不贪恋如画山水,不甘心困居峡中,而仍然希冀出峡北上,以图有所作为,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的精神,是很可宝贵的。

这首诗除末句有些费解外,写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看似平易,实则是经诗人精心雕琢和刻意锤炼而成,足见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句功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