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
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
【原文作者】:陈长生
【鉴赏】:
中国古代山水诗与山水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诗人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画家以诗人的情致去描摹山水,于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审美标准。所谓“画中有诗”,是说画要有诗的韵味。画是诗的凝练,它把某种人生境界,某种奇妙的感受,某种愉悦的心情凝结为永恒的一瞬间,在静止的画面中传达出深远的诗情意蕴。“诗中有画”是说诗要有画的意境韵致诗是流动的画,它用高度形象的语言展示大自然的活泼纷繁,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清代女诗人陈长生的这首《景风阁望漓江》正是达到了这种审美标准。
早在唐代,桂林就已经以山秀水媚闻名于海内。桂林之美,美在它的山、水、洞。山之青翠挺拔,仪态万千;水之清澈澄碧,绕山而行;更兼之山山有洞,洞洞称奇。陈毅诗云:“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叠彩山正是观赏这三绝的极好去处之一。叠彩山,位于城北漓江之滨,以山石层层横断,如彩绸锦缎相迭而名。中有一天然大洞穴,贯穿山腹,终年凉风习习,故称风洞。一出洞北,正面临漓江。清嘉庆(1796-1820)年间,在此建有景风阁。今遗址尚存,并重建有望江楼。登楼一望,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往北望下去,正是木龙古渡。渡口设在从南至北贯穿叠彩山脚的木龙洞北口,渡旁有唐代所凿喇嘛式石塔。山岩嵯峨,渔舟古渡,是漓江上的一景。往南望去,漓江绕过叠彩山脚,如一条碧绸伸向天际。伏波山、象鼻山姿态各异地挺立在江边。伏波山东部突入江中,整座山峰似有遏波伏澜之势,故名伏波山。象鼻山状如大象,有一峰插入江中,与主峰之间形成一个空洞,形似象鼻吸水。与象鼻山隔江相望,有一沙洲叫訾洲,洲上常年林木葱茏,水烟濛濛。秋天的时候,在叠彩山上望去,远远地可以看见訾洲上一簇簇红叶,跳荡在一抹碧绿的江水中。这一段漓江景色,自古以来,令多少游人叹为观止。
陈长生这首诗便是在叠彩山穿游风洞之后,登上景风阁眺望漓江而作。全诗紧紧围绕“望”字,以写意画的构思、布局来写诗,不重在一个个细部的描摹,而重在展示桂林山水的气象风貌。诗人只用“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两句概括了从景风阁上所望见的空间范围,究竟漓江水如何清,沿岸山峰如何秀,诗人没有进行正面描写,而是从大处落笔,表理漓江给予自己的整体印象和感受。“人在荆关画里游”一句,把读者引入画的意境。面对令人心醉神迷的波光山影,竟不知是自己身入了唐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关仝的画中,还是荆、关的画飞落在漓江。一首小诗,28个字,却给人留下对于桂林山水的不尽想象和无限向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