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八达岭


山险略已出,弥望尽荒坡。

风土日已殊,气象微沙陁。

我老倦行役,驱车此经过。

时节春已夏,土寒地无禾。

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

作诗无佳语,以代劳者歌。

刘迎

写八达岭以北气候酷寒、土地瘠薄的荒僻苦寒景象。“八达岭”,又名军都山,在今北京市西北居庸关外延庆县南,地势险峻,出关路由此分,故称八达岭。

前两句写八达岭外北国的环境,山高路险已初露峥嵘,举目眺望满眼荒凉,正是潘岳《西征赋》所描写的“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弥望”,犹满目、满眼。

“风土”二句写再向北去,风土民情日见不同,气象渐似沙陁部落之地。“殊”,不同、相异、悬殊很大。“微”,差似,渐如。“沙随”,即沙陀,我国古代北方部族之一,系西突厥别部,唐贞观年间居金莎山(即今尼赤金山)之南、蒲类海(即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因其地处大碛而名曰沙陁。

“我老”四句,是说自己已年纪大了,本就怠倦于为公务而外出跋涉,但今天又不得不从此处经过;更何况这里时当春季却如夏天一样,而土地阴寒干热不长庄稼。表现了塞外的气候反常、荒凉不毛景象。

“行路”二句发出感叹,行旅之人都不肯在这里滞留,那么这里的居民是如何忍受呢?

末二句是说到这里,作诗都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只好以劳动者的歌声以代。

全诗写八达岭外的荒僻苦寒状况,遣词通俗,语言质朴,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北方人民的怜悯和同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