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岂敢患贫居,聊将贺半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王禹偁

王禹偁继杜甫、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诗多反映民间的疾苦。本诗面对大雪纷飞,想到前往前线送粮的劳动人民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并对自己的优裕生活发出责问,表现出深刻的同情心。诗起六句写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岁暮豁免上朝的一天,当时自己身在昭文馆、国史馆、集贤馆“三馆”之一的国史馆供职,又是谏官,夜里读书睡迟,天大亮仍然闭门未起床。“衡门”,衡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语本《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接六句写睡起之后,毛骨透寒,披衣出门,但见满天大雪纷纷飘扬。诗人自语:自己不会忧虑饥寒,而且“瑞雪兆丰年”,反而觉得是值得庆幸的事。“牖”,yǒu窗户。“琼花”,本是一种珍贵的花,这里比喻雪花。杨万里《观雪》诗:“落尽琼花天不惜。”接八句写自己的生活情状:每月的俸禄虽剩不下多少,但一日三餐可以相继,柴草不缺,鱼肉等荤菜也常有备,可以孝敬亲老,和兄弟们还能饮上一杯,妻子不会饥寒,见瑞雪纷飞,我们还常会唱上一曲。语言朴素,絮絮写来,不觉其烦,但感其如话家常。

“因思”以下转捩,由瑞雪而另辟新意:想到与辽国交界地域的人民牵车送粮的种种艰苦情景:车重,路远,天冻,结冰的车辙,寸步难行。并说他们夜里住在一点声音都没有的山坡上。“河朔”,古代泛称黄河以北地区。《书·泰誓中》:“惟戍午,王次于河朔。”“斛”hú,古代一斛为十斗。《仪礼·聘礼》:“十斗曰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接“又思”再一转捩,写与辽国作战的“边塞兵”,他们肩扛武器防御胡人,城上竖立着战旗,楼中日夜望着报警的烽火,弓弦因天寒而收缩,需要增大力气才能拉开。战士们身上虽披挂铠甲,仍奇寒侵骨,并说他们今日正行进在无边无尽的沙漠里。“卓”,直立。如卓立。“烽燧”,古代边防举火报警的信号,昼为烽,夜为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自念”以下又一转捩,说自己苟且安乐是自谦之词。“深为”二句是一篇之主。“苍生”,本指草木丛生之处。(见《书·益稷》)后指百姓,源于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诗说自己如蠹鱼不能为百姓谋福,是个在其位不谋其事的谏官,不能不留情面,大胆说话,岂能称作正直之士?不能或褒或贬,说一句真实公正的话,岂能算作“良史”?“尸位”,谓在其位而不谋事(源《书·五子之歌》。或作“尸位素餐”)。“謇jiǎn谔”,亦作謇愕,正直敢言。唐·阎济美《下第献座主张谓》诗:“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良史”,指能秉笔直书,无所隐讳的史官。《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最后六句完全是自责:说自己不会耕田,不会射箭,无富国强民之术,缺乏安边的计策,并照应题目“对雪”向期望自己的朋友们致谦。

诗表现早年任谏官的王禹偁,对西北用兵旷日持久,弄得兵困民穷的深切同情。诗语言质朴,不用典,但有些句子殊乏文采,且结构平铺直叙,变化不大。《宋诗纪事》引《渑池燕谈》云:“王元之(禹偁)初知制诰,上疏雪徐铉,贬商州。召入为学士,#辨孝章皇后不实,谪滁州。复召知制浩,撰太祖尊号册,坐轻诬,贬黄州。”可知是一位正直淳朴不善逢迎趋势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