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岂不盛,赏宴尚迟迟。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
范仲淹
秋风送爽,皓月当空,最容易引起游子的怀乡之情。自古以来,圆月成了无数文人墨客所歌咏的对象,以寄托幸福、美满的希望。赏月诗如同一道风景线林立在中国古典诗苑里。这类赏月诗多以写景取胜,在景中寓情。本诗则与传统写法颇有不同:它重在言理而兼以抒怀。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在平淡、畅达的语言中说理,毫无生硬、呆板之气,是宋代哲理诗的典范之作。
首联用散文化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中秋前夕,月已将圆而未全圆的景象。按常规写法,当运用华丽词藻浓墨重彩写月圆之美。范仲淹却仅用“光华”二字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至于何等“光华”,作者用反问语“岂不”二字来加强语气,给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月光如练,本是赏月的最佳时光。读下句“赏宴尚迟迟”才恍然大悟:原来今日才八月十四,而八月十五才是人们赏月的固定时刻。叠字“迟迟”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既有面对今宵似乎略有欠缺的月景流露出的一丝遗憾,也有对自己政治改革事业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和感喟。
第三、四句紧承首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的人们渴望万事得全的美好愿望,“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这种祈盼往往用八月十五的圆月来代表。虽是浓缩现实的一种心理,也是诗人在自我宽慰。
人的愿望总是美好的,当我们憧憬未来时也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能事事尽如人意。尽管人们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内心仍常充塞着无以名状的失意。如同今晚的月光,虽千里共照,美不胜收,也还使人产生惆怅之情。“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一个“讶”字与“迟迟”互映,巧妙地展示人们面对美景欲罢不能又略带惆怅的矛盾心理。
最后一联,表达自己的心志,是本诗的落脚点:人生在世,万事不必刻意追求,而应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做到豁达,不受世俗羁绊。“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在这里,作者用淡淡的彩笔,抹上几许亮色,又带来几缕凉风,“澄霁”、“清风”与“光华”相呼应,便使整个画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丽,阵阵秋风又给惆怅的情怀平添了几分爽意。
综观这首诗,虽未致力于写景,却有如在目前之感,在全景的渲染上,注重个别景物的点缀和映衬以及色彩的调配,从而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于景中见理,理中显情,使得景、情、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