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怨


掷梭两手倦,踏𥬞双足趼。

三日不住织,一匹才可剪。

织处畏风日,剪时谨刀尺;

皆言边幅好,自爱经纬密。

昨朝持入库,何事监官怒?

大字雕印文,浓和油墨污!

父母抱归舍,抛向中门下;

相看各无语,泪迸若倾泻。

质钱解衣服,买丝添上轴。

不敢辄下机,连宵停火烛。

当须了租赋,岂暇恤襦袴;

前知寒切骨,甘心肩骭露。

里胥踞门限,叫骂嗔纳晚。

安得织妇心,变作监官眼!

文同

白居易在《新乐府》第三十一篇写过主题为“念女工之劳”的《缭绫》。文同这篇《织妇怨》虽然也是在写织工的苦辛,但写作技巧上,较白作更为写实。《织妇怨》不似《缭绫》以对织品出奇精美的描述来反衬织绫之难、织工劳作之辛,而是从遭受监官无理挑剔、刁难和被迫重织的种种磨难来对封建剥削压迫提出控诉,显得更加直白、亲切。其意义也更加深刻。

全诗大体分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写织妇劳动的艰辛和织成绢后的喜悦。织妇掷梭的两手早已疲倦,踩踏板的双足早已磨出了老茧。但她不敢停下来,要一直织三天,才能剪下一匹绢。织的时候害怕风吹日晒,影响绢的成色。剪的时候也是格外小心,生怕有纰漏。织成后人人称赞,自己也觉得满意。这一层还未写到“怨”。

第二层共八句,从“昨朝持入库”到“泪迸若倾泻”。写织品交官时受到监官的挑剔甚至被退回重织的情况。由于有前一段对织纺艰难及织成后品质的描写作铺垫,所以监官百般挑剔,无理刁难的可恶刻画得十分鲜明。“何事监官怒”一句把织户的无助、无奈描摹到淋漓尽致。父母将退回的织品“抱归舍”、“抛向中门下”。一个“抱”、一个“抛”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对织妇一家来讲,那被抛向中门下的不是织品,而是全家人的希望。所以一家人“各无语”之后,便“泪进若倾泻”了。这是由喜转悲,由悲转怨。

第三层也是八句,从“质钱解衣服”到“甘心肩骭露”。万不得已中,织户一家只好典衣买丝,重新织绢。这一层前四句写全家人如何典衣买丝,重新上轴,织妇又是如何的倍加勤谨,不敢懈怠。后四句则是对前四句动机和原因的解释以及细节描述。原来这样做是为了“了租赋”,因此织妇连露“肩骭”(骭,音干,本义是胫骨,也指小腿)“寒切骨”也不及理会。此层织妇不敢言“怨”,可想哀怨之深。

最后一层是结尾四句。前两句是说里胥上门催逼交织。后两句是作者所发感叹:“怎样才能使织妇们的心,化作监官老爷的眼啊”,这一层不只是织妇之“怨”,而亦有作者之“怨”。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以为此二句与唐人聂夷中《伤田家》里的名句:“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相比,更为简洁沉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