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
徐积
这首《织女》,写的是一个织罗女子,乘着月色,冒着霜寒,不停地纺织,但织成的罗,她却不能自己穿;还要把罗卖掉,买回丝来,再织。通过这一情节,反映了织女生活的艰辛,也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造成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
“此身非不爱罗衣”,是说:作为女子,她也不是不喜欢罗衣。“罗”者,质地轻软而有稀孔之丝织品也。“罗衣”即罗制之衣。这罗衣穿起来是很漂亮的,自然织女也想穿啊。
“月晓霜寒不下机”,这句说,在月明之时,冒着霜寒不停地织。“机”,指织机。“不下机”,即是说不停地织。足见织罗费时之多、纺织之困难。她企望这样不停地纺织,有朝一日也会穿上一件罗衣。
“织得罗成还不著”,罗织成了,但是她还不能穿。“著”,同“着”,穿衣也。为什么自己织成的罗,而自己不能穿呢?下一句就是答案。
“卖钱买得素丝归”,她还要把织成的罗卖掉,又买成白丝,回来再织。“素丝”,白丝,即未染色之丝也。像这样回环往复,何时是个尽头啊?恐怕她想穿一件罗衣的希望,终会变成永不能实现的奢望了。
这首诗,用通俗如话的语言,直白流畅地写出织女的贫困与艰辛,反映出当时的贫富不均。以一文人,能如此,也确是不简单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