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
这首诗写于元符三年六月,时诗人自海南渡海往廉州(今广东合浦)。
清纪的评这首七律曰:“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首句“参横斗转欲三更”是夜间渡海所见。参星与北斗星位置转动,表明将近半夜。同时暗写了天空晴朗,因参星、北斗星均能历历在目,更暗喻了时局将近清明。“苦雨终风也解晴”此喻朝政由昏乱转为清明。“终风”即暴风,《诗经·邶风》有《终风》一篇,以终风比喻卫庄公之狂荡暴戾。此处比喻朝政暴乱。
三、四两句,对“晴”字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海色澄清”均对“晴”字加以描绘,这是苏轼北归夜渡所见的景色,更是生动的比喻。“云散月明”喻奸臣小人被黜,朝政更新。“天空海色本澄清”暗喻自己。
这四句诗,词语结构很有特色。每句前四个字均描写客观景物,后三字均为主观抒情,如此,做到情景交融,加浓了感染力量。
“空余鲁叟乘桴意”二句,转入写海,抒发多年报国不得的感慨。此两句均用典表达深意。鲁叟指孔子。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就坐船出海实行。苏轼原本也志于改革,但遭到打击,被贬到海外,未能实行改革弊政的理想,这岂不是“空余鲁叟乘桴意”吗?轩辕,即黄帝。此句化用《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来形容大海波涛之声,更暗比了自己人生坎坷遭遇——使之惧,使之怠,使之惑,荡荡默默,令人迷茫,故曰“粗识”。
尾联,“九死南荒”写出其晚年遭遇之险,“吾不恨”者,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迫害他最凶的是章淳,当苏轼遇赦北归时,听到章淳被贬到边远的雷州之地,他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去信宽慰章淳之子。“兹游奇绝冠平生”一句,结得雄奇旷达。“兹游”不仅指这次夜游,还包含了整个人生的体验——升沉起伏,或几近死地,或入为显要,或居朝廷,或贬荒蛮之地,此不是苏轼平生“奇绝”的经历吗!诗人能这样正视坎坷的一生,并谓之“奇绝”其旷达的胸襟和豪放性格令后人倾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