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赵佶
宋徽宗赵佶于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俘虏而北上,终死于五国城。据《啸亭杂录》云:“清乾隆中筑伯都讷城,掘得碑碣,录徽宗日记云:‘(金)天会十三年寄迹于此。’知五国城即此地。”按:“伯都讷城,”即今吉林省扶余县;“天会十三年”,即南宋建炎五年(1135)。据此可知,赵佶这首七绝乃是被虏九年后而囚于北地五国城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其所处的境况。他被囚禁在荒凉冷落的孤馆中,独对一盏昏暗的灯火,耳听秋天的寒风撼动着破败门扇的声音,一夜到天亮都无法入睡。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景象孤苦凄凉至极。试想这个曾经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风流皇帝,成为身居“孤馆”、“破扉”的阶下囚,处此惨境,情何以堪。“彻夜”二字,将其辗转反侧、万绪悲凉的情景抒写净尽。
三、四两句,写其彻夜不眠的所想。他想什么呢?“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原来他跟南唐亡国之君李煜被囚于汴京小楼所想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一样,苦苦思念故国,为难返“三千里”外的“家山”而揪心,但是李煜只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而哀叹,自己则身处“无雁飞”的荒漠北国,连“音信无凭”的传书鸿雁都没有,只能“目断(绝,尽)”天南而锥心泣血了。结句写得极其沉痛,比之一般的“亡国之音哀以思”更进一层。
宋徽宗是个能诗善画的皇帝,但是他荒于朝政,治国无能,重用奸臣,迫害忠良,终于导致北宋覆亡,身为囚徒,咎由自取,本不足惜。不过,从诗而论,他写的这首七绝,全是眼前景,心中思,纯用白描,不假雕饰,语朴音婉,情真意切,是可与李后主的亡国词比美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